top of page

第9卷第2期

台灣地區景觀學術研究之回顧與展望

王小璘

景觀專業在台灣的發展已超過20年,其領域之廣,往往涵蓋其他相關領域。今年銓敘部已將『造園景觀』增列為獨立職系,如何將景觀學術研究領域作一定位,是目前景觀專業所亟需探討之問題。本研究蒐集近20年來(1981-2000年)發表於各大專院校之博碩士論文,以及發表於景觀及相關學報之期刊論文,並加以分類分析,期能由所分析的資料中得知景觀近20年在台灣的研究發展趨勢。以及各研究類別的研究導向,藉以將景觀與其他相關研究領域作一區隔,並提供未來景觀專業的研究方向及所需加強的研究課題。本研究所採用方法有二,一為從網路進行資料檢索,二是直接由圖書館找尋博碩士論文資料及相關學報。總計共蒐集1162篇博碩士論文,涵括國內各公私立大專院校系所共43校140所,以及方9篇期刊論文,34種學報。依據所蒐集之博碩士論文及期刊論文,以『台灣地區各大學研究所有關造園景觀及相關領域之博碩土論文』共25類作為分類基礎。
研究結果顯示:近20年來,台灣地區景觀相闢論文在類別上多側重於都市景觀、景觀與資源評估、休閒遊憩、環境與生態及環境心理、行為與倫理。2景觀議題的學徽研究,20年來無論在學位論文或學術期刊均持續進行,至2000年達高峰期。3在相關議題方面則應用多於方法研究,而方法研究又多於理論之探討。4各景觀研究所偏重的研究類型重複性頗高,較無法突顯出各研究所的特色及研究方向。5新興的世界性景觀議題如景觀生態學、城市生態學等亦開始受到重視與發展。

景觀系學生對喬木之象徵性、造型與栽植場所認知之相關研究

施文萍、歐聖榮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於探討喬木之象徵性、造型與栽植場所之關係作-探討。本研究經先驅研究選取9種象徵性形容詞、6類栽植場所及象徵性來源8個,針對紡錘形、圓柱形、傘形、圓形及塔形等五種造型的喬木共20種進行調查。本調查以喬木特性之幻燈片輔助問卷的方法進行,分別針對六所景觀相關科系學校學生進行測試,共得有效問卷238份。調查所得之資料以頻度分析、T-test、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係數及典型相關分析進行結果之描述與假設之驗證。經由分析後,得到本研究之主要結論如下:
一、受測者對不同造型喬木的象徵性之認知會有差異。二、受測者對不同造型喬木的栽植場所之認知會有差異。三、喬木象徵性與其栽植場所間具相關性。

台北都會區醫院庭園調查及景觀配置研究

郭毓仁、彭宴玲、楊重信

自然環境及景觀品質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到我們身心理的健康。本研究對台北都會區的醫院庭園作調查及評估,並給予分類評鑑,瞭解是否在設計上符合具有景觀治療的設計原則。針對大台北地區25家縣市公私立醫院的庭園進行評估,評估項目包括:庭園類型之調查分類、景觀治療設計原則項目重要性及權重、及案例醫院庭園是否符合景觀治療設計原則,並加以分項排名。結果顯示25個公私立醫院沒有任何一家醫院同時擁有戶外庭園,中庭花園及屋頂花園。經過專家問卷調查,針對20項景觀治療特性重要順序的評估,發現受訪專家認為最重要的項目為無障礙環境的考量。而植栽配置部分則以種植無傷害性植物為主。在15家具有戶外庭園的醫院中,林口長庚及台安醫院都比其他醫院來的好,而仁愛醫院則敬陪末座。在7所具中庭花園的醫院中,以榮總的中庭設計較符合景觀治療庭園設計原則。在7所具屋頂花園的醫院中,臺大醫院是最佳的,而新光醫院則最差。縱使如此,7家醫院的分數都是不及格的。綜合比較公私立醫院結果,發現公立醫院整體都比私立醫院符合景觀治療設計原則。整體而言所有的醫院都忽略自然環境對病人的重要。

住院病人對醫院景觀空間環境體驗之研究

湯幸芬、凌德麟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整理住院病人對醫院景觀空間環境體驗項目,並探討環境體驗與活動、知覺間之關係及研究影響住院病人對醫院景觀空間體驗滿意之因子。實證研究地區為台北榮民總醫院之戶外景觀空間。經由文獻探討住院病人的醫院景觀空間環境體驗項目可歸納為內在、外在二方面;研究結果顯示與環境體驗相關的有環境知覺、環境接觸經驗、活動類型、教育程度及職業;與體驗滿意相關的有住院病人之環境知覺、外在環境體驗收穫與需求之差值、活動型態及教育程度。

民眾對都市公園植栽配置知覺之研究

游蘭英、林晏州

公園植栽設計原則中常認為幾何式設計之美給人整齊、嚴肅、莊重、不自然感覺,而自然式設計之美為表現自然、悠開清趣。本研究主要驗證此設計原則和民眾知覺的關係,以配置和樹形為操作變項模擬出十六張不同都市植栽景觀後,以問卷對學生進行四項環境知覺與偏好測試。主要結論為:l樹形愈開展則民眾知覺到的舒適悠閒、自然優美愈高,而越低度開展之樹形知覺到的莊嚴肅穆、整齊有序愈高。2民眾對對植配置植栽環境之內項環境知覺評值高於叢植配置植栽環境。3四項環境知覺皆為有效的偏好預測指標,舒適悠閒與自然優美環境知覺和偏好的關係性高,而莊嚴肅穆、整齊有序之環境知覺對偏好影響較低。4變異數分析結果顯示樹形對偏好影響最大,而在心理物理模式中,和紡錘形相較下,以開展形影響最大,其次為圓錐形。

景觀元素與生心理反應之研究

張俊彥、洪佳君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瞭解不同的景觀元素對觀賞者的生心理反應,利用聯合分析法探討不同景觀元素對生心理的影響強度。基本理論包括了生理回饋機制理論及自然景觀對人類之效益。研究測試之景觀選取以喬木、水體、花色所組成的12張模擬圖片,以探究景觀各種元素對心理及生理反應的影響強度。
研究結果經重複測量差異性檢定,發現不同元素所組成的景觀對生、心理反應部分達顯著差異水準,生理反應左腦腦波、前額葉肌電值、末稍血液流量振幅等對不同景觀元素達顯著差異,心理反應觀測因子喜悅親切、平靜舒暢、陰沉困惑、恐懼緊張均達顯著差異水準。可知不同的模擬景觀的確會有不同的生理、心理反應。
研究利用聯合分析法分析各元素對整體景觀感受強度,由生理反應結果顯示景觀元素之暖色花系出現時左右腦a波、血液流量振幅(BVPA)亦有增強傾向、而肌電值(EMG)減低;冷色系出現時左右腦a波、肌電值皆降低、而血液流量振幅(BVPA)增加;當水體出現時右腦a波、肌電值(EMG)、血液流量振幅(BVPA)的強度皆增加、左腦a波強度減少;當樹木出現時右腦a波、肌電值(EMG)、左腦a波的強度皆減少、血液流量振幅(BVPA)強度增加。心理反應結果顯示景觀元素空間之暖色花朵元素出現時平靜、困惑情緒指數減少,而喜悅與恐懼增加;冷色系出現時平靜情緒指數增加,而困惑、喜悅與恐懼減少;當有樹木出現恐懼、困惑情緒指數增加,而喜悅與平靜減少;當水體元素出現時喜悅與平靜的感受皆增加。以聯合分析對景觀元素的分析結果來看不同的景觀元素強度皆不同,在本研究中由以花色對生理反應、偏好、情緒體驗之影響強度都是最大,可見顏色對生心理的影響頗巨。

第9卷第1期

國家公園邊際區域產業活動遊憩發展之課題-以陽明山國家公園竹子湖為例

李朝盛、凌德麟

本研究係藉由地理學之核心邊陲理論、景觀生態學中論及景觀邊境之生態功能,探討都會型國家公園區域內邊際土地利用課題,並檢視現行土地使用分區管制之適宜性。本文以毗鄰台北都會區之陽明山國家公園區內竹子湖社區為實證研究範圍,並以該地區之產業活動轉型發展遊憩利用之課題作為探討標的。經調査及相關性分析,顯示出社會和文化因子對於資源利用發展之影響;但有關改變農業生產、歧視、破壞和衝突等項目,在結果上皆未反應出明顯差異或相關;此一情形,可能與國情、文化和研究之時間序列受到限制有關,需要更長時間的追蹤,才能獲致客觀的結果。國家公園的經營管理,有關自然資源的基礎調查固然重要,但如缺乏社會人文資源的調查與研究,將造成政策和保育工作的難以落實、行政資源的浪費和民眾的抗爭。因此,從研究或管理之角度,建議應加強國家公園區內社會及人文環境資料的長期追蹤分析;而有關社經文化因子的研究,應該就不同的空間區域和人際互動過程加強質化觀察分析,以提供合乎科學而客觀的發展計畫之基礎。

鄰避設施之垃圾焚化廠區位選擇多準則決策支援系統研究

衛萬明、張軒誌

過去應用數學方法於區位理論及其於經濟面上之影響已有相當之研究,然僅有少數真正被應用在區位選擇的決策支援上面。究其原因,實乃因輔助決策支援過程中的評估方式對於各不同目標之間的交互權衡(tradeoffs)無法取得平衡之故。本研究除將以數學模式應用於區位選擇時所應考慮的成本因素外,並結合多準則決策分析方法,探討應用決策支援系統(Decision Support System, DSS)於都市垃圾焚化廠設施的區位選擇問題,期藉以尋求最適切之焚化廠設置位置,並使所需之相關成本及對環境衝擊之影響降到最低。本研究考量鄰避設施之垃圾焚化廠的區位選擇問題及特性,試圖建立一套合理而客觀的分析程序(analysisprocess)。本文提出一目標階層方法,首先以可能潛在的(potential)區位進行可行性篩選;再以目標成本最小化之數學模式(上層)結合多屬性簡單加權法(Simple Additive Weight, SAW)之多準則評估模式
(下層),做為決策支援系統發展之主體架構。最後,依此發展並建構出一針對垃圾焚化廠設施之區位選擇的決策支援系統,同時此系統並將可提供政策決策者選擇垃圾焚化廠設置區位之輔助工具。實例研究部份將針對台中市設置垃圾焚化廠設施的區位選擇問題進行本決策支援系統之操作,藉此以證明本研究所建立方法之有效性及可操作性。

台中市民眾對天橋造型改善之偏好研究

侯錦雄、郭彰仁、辛珮甄、張筱雲

天橋是重要的人行空間,亦是都市景觀中重要的元素,因此天橋的造形設計在都市計畫施行及規劃者的用心經營下日益重要。本研究針對天橋背景建築物高度與其不同造型設計探討其對於民眾認知與偏好之影響。將對天橋的造型設計歸納為基礎型、綠化型、趣味型、歷史型和現代型天橋等五類,背景建築物分為低、中、高三種不同高度,利用影像模擬的方式,將五種不同類型的天橋配合三種不同建物高度模擬出十五張影像照片,利用結構式問卷針對台中市232位居民進行天橋造型設計偏好進行調査。研究結果發現:1民眾最偏好綠化型之改善設計。2民眾個人屬性對天橋改善設計型式之偏好有顯著差異。3民眾對天橋型式的偏好受到天橋造型與背景建築物高度之交互作用影響而有顯著差異。4「自然度」、「生動性」、「複雜度」、「現代感」四個影響景觀偏好的因子,其中以「生動性」影響最大,因此建議以較活潑的造型來設計都市中的天橋,改變都市景觀,並應配合都市整體環境以改善市容。

台灣熱帶樹種應用於迷你盆養的栽培與評選

方芷君、賴明洲、簡慶德

本文主要是探討台灣南部恆春及蘭嶼地區18種熱帶樹種,經由種子發芽、施肥生長及室內存活試驗,並藉由苗木整體造型、病蟲害、植株型態、植株高度、葉片光澤、發芽狀況、生長速度及存活率等項目評估最適合於室內觀賞的「迷你盆養」樹種。研究結果顯示,施以小顆粒緩效性肥料只能促進少部分樹種,如蘭嶼赤楠和刺桐生長外,對大部分樹種而言無效,且施肥過量反而有害。茄苓和樟樹在室內培育期間發生病蟲為害,且茄苓、過山香、刺桐和無患子發生落葉,這些樹種皆無法成為良好的迷你盆養樹種。最後依照各評估項目之權重與樹木生長良廬給分,加權總計後依高低分數排名,選出台灣樹蘭、蘭嶼柿、毛柿、蘭嶼赤楠、樹青及疏脈赤楠等六種為最有潛力的「迷你盆養」樹種,其中前4種經由光補償點資料得知能適應室內的弱光環境。

學童的環境認知與環境學習機會關係研究一以台中市國小校園景觀設施為例

侯錦雄、張筱雲、莊怡凱

國小學童對校園景觀設施的環境認知與環境學習機會之關係為本研究之目的;案例研究以台中市國小五、六年級學童為對象進行問卷調查,四個抽樣國小中回收有效問卷共602份。問卷統計分析發現:1國小學童學校區別的不同,其對各項環境認知的平均值會有顯著差異。2當學童活動類型不同時,對校園設施中僅「視覺感受」的環境認知因子有顯著差異。3偏好不同活動地點之學童,其「視覺感受」與「擁擠度」兩項環境認知因子具顯著差異。4分析環境認知與學童活動屬性的關係發現,所有不同的學童活動屬性皆與「視覺感受」有顯著相關,其中「運動性」與多項環境認知達到顯著相關。5透過典型相關分析,七個環境認知因子中以「舒適性」和「觀察性」兩因子對於三項環境學習機會之「學習環境認知」、「學習興趣」、「學習機會」因子有顯著之相關。研究結果可供國小校園親劃設計參考,針對學童之使用特性與需求下,校園應提供多樣性與私密性之相關景觀設施。

以景觀生態學原則建立河川廊道評估方法之研究一以筏子溪台中市段為例

張俊彥、陳坤佐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以景觀生態學原則建立河川廊道評估方法。在進行評估方法建立之前,藉由文獻回顧,探討景觀生態學中河川廊道的重要性。並由此得知,河川廊道可以提昇破碎化棲地的生態性,增加物種多樣性。
研究中,並指出景觀生態觀點下的河川廊道,應具備有三種機能:(1)提供做為野生生物棲息、遷移之廊道。(2)有效過濾來自廊道周圍基質的污染物。(3)提供良好景觀美質,改善區域性微氣候。而影響河川廊道機能的因子則包括:植物植被結構、河川廊道寬度、河川廊道連結度(River Coridor Connecthrity)、河川連通系統(The River Continuum Concept)、等級理論等五種。
利用這五種影響因子,建構河川廊道的評估方法,該方法是建構在河川連通系統的觀念下,並根據等級理論,利用不同尺度的地圖,評估含河川廊道全面性的狀況。而在案例研究中,運用現場照片、1/5000航照圖、1/25000經建圖等三種尺度,針對筏子溪流域的河川廊道加以評估。並得到了筏子溪河川廊道的評估結果。並從中發現,筏子溪河川廊道除了水質較佳之外,在各個尺度中的評估結果,大多是顯示出不良的生態品質。因此建議,應當從小尺度的生態環境進行改善。
利用所建立的評估方法,在實際案例上所進行的評佔,本研究證實了以圖面資料進行評估的可能。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