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第6卷第1期

都市綠園道遊憩活動特性與環境屬性之研究一以台中市經國園道爲例

王小璘、詹欣琪

都市綠園道是都市環境在有限空間之下極具遊憩發展潛力的資源,近年來都市綠園道的生態角色及規劃設計問題念加受到重視,但針對遊憩的研究則較為有限,因此,本研究之目的乃針對都市綠園道的遊憩活動與環境屬性之間的關係加以探討。實證研究基地以台中市經國園道為例,調查在此綠園道從事遊憩活動的使用者,共遊憩活動特性、對經國園道環境屬性的滿意度,及從事遊憩活動時對實質環境屬性考量因素的重視程度,共得398份有效問卷。透過因素分析將都市綠園道使用者從事遊憩活動時對實質環境屬性之15項考董因素區分成「自然景觀」、「社會需求」、「實質空間」和「空間連續性」四個因素群,依此作進一步分析,結果顯示:1都市綠園道使用者的居住地區與其過憩活動特性有顯著相關。2都市綠園道使用者的遊憩活動特性不同,其對環境屬性的滿意度亦不同。3都市綠園道使用者的遊憩活動特性不同,其從事過憩活動時的實憤環境屬性考量因素亦有不同。4都市綠園道使用者從事遊憩活動時的實質環境屬性考量因素不同,其對環境屬性的滿意度亦不同。

中山高速公路土地使用景觀偏好探討

李素馨

美麗的道路景觀不但能增進駕駛者的駕駛心情,也能增進駕駛者對環境的瞭解。本研究以中山高速公路台中港至岡山交流道之間路段進行實証研究。經由環境知覺理論、環境偏好理論及視覺評估方法、相關案例等之文獻回顧,以因素分析將高速公路旁之土地使用類型分類,共分為農田類型、人造設施景觀、低密度居住類型、高密度居住類型、工廠類型景觀、地標物景觀、人工植群景觀七類,並選取可辨識性、複雜度、一致性、開闊性為評估因子,探討遊客對道路旁土地使用景觀類型偏好的影響因素,及便用者之社經背景在景觀偏好上的差異。本研究結果發現(1)一般民眾偏好比較自然形式之景觀,(2)在不同自然度環澆類型中,各評估因子會有不同的影響結果,而農田類型景觀與其他類型景觀有較大差異,(3)個人社經背景僅在少部份景觀類型上呈現差異,其對景觀偏好的解釋能力較心理向度的評估因子為弱。本研究結果亦提出高速公路旁土地使用管制或道路選線之建議。

都市人行道界面組成型態對行人知覺之影響

黃俊杰、林晏州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人行道空間型態與實質因子對行人知覺的影響。本研究先調查台北市主要道路之户外人行道空間界面型態與市價因子,並據此製作成街景幻燈片,其後則透過問卷的方式,獲得受測者對不同人行道街景之環境知覺的相關評值。研究結果發現人行道鄰側為開放綠地時,行人的知覺最為良善而正面。而不論人行道鄰側環境為何,行道樹出現以及使步道加寬皆對行人知覺有正面的影響;當人行道鄰側為建物有退縮、建物騎摟無柱、建物前方有種植植栽、園牆具有較高的视覺穿透性、圍牆後方有種植植栽等情形,對於行人的知覺有正面的影響,且行道樹有無、步道寬窄與鄰側因子等三度空間因素的維合型態對行人知覺有著交互作用的影響。最後由行人知覺的偏好預測模式得知,若行人能對不逃離感、趣味感以及愉悅感等知覺的感受越強,則對人行道街景的偏好越高。

居民對都市河岸景觀設計之偏好

李素馨、侯錦雄、陳韻如

本所究目的是探討都市河川就水性景觀設計型式與民眾偏好間的關係,作為對都市河川的睍水景觀規劃及管理上之參考。研究以台中市筏子溪為例,將行經台中市內的流域依沿岸環境分為田園低度、中度、高度開發型、鄉鎮型與都會型等五類;並將現行河川景觀設計工法歸納為工程、生態、遊憩等三種。再利用影像模擬的方式,將五段不同河段類型加以三種設計工法模擬後的影像照片與配合現況照片作為對照組,將二十張照片對台中市居民進行景觀偏好的間卷調查。
結果顯示河段類型與景觀設計工法的交互作用對景觀偏好有顯著的影響:民眾在田園低度開發型河段中最偏好「生態工法」,田園中度開發型河段最偏好「現況」,田園高度開發型河段偏好「遊憩工法」,鄉鎮型河段明顯偏好「生態工法」,都會型河段則以「遊憩工法」偏好程度最高。本研究提出考量現地自然與人文環境的河段區分型式,及其藉由民眾偏好所得之適合的河川設計工法,不僅適用於不同都市河岸景觀的設計朝向,並可應用於管理上,針對實質現況提出民眾偏好的改善建議。

應用瞳位追蹤方法建立景觀偏好模式之研究

李素馨、何英齊

隨著科技的進步,環境規劃者及設計者不僅由實質景觀元素、心理認知等因子建立景觀偏好模式,更利用先進的生理回饋儀器建立景觀刺激與受測者生理反應的函數關係。本所究以蕙蓀林場進行實證研究,經由環境知覺理論、環境偏好理論等之文獻回顧,將視覺景觀元素加以分類,利用瞳位追蹤法與問卷,取得34位受測者之視覺落點與偏好值。視覺落點經由Mapinfo 丶 Visual Basic 軟體程式處理,得到視覺落點軌跡、各個視覺景觀元素的觀看時間及各元素的面積大小、周長等數值。分析結果顯示迴歸分析之面積模式解釋預測能力最高,其次為周長模式,而觀看時間模式的解釋力最弱。植被帶觀看的時間愈長,景觀的偏好值愈高,但當非植被帶景物出現在中、近距離時,則對偏好值會産生顯著的負面影響。而在周長模式中,説明了景觀帶的形狀愈完整愈無曲折、分裂的型態時,所得的偏好值則愈高。而「水體面積」、「中距離非植被帶周長」、 「近距離非植被帶觀看時間」、「近距離非植被帶面積」、「近距離非植被帶周長」、「天空觀看時間」、 「中距離植被帶觀看時間」可為景觀偏好值預測因子,應用瞳位追蹤方法可做為探討景觀偏好相關課題的有效工具。

台北市鄰里公園之景觀美質評估

林晏州

心理物理模式是應用最多的景觀,偏好預測模式,本研究之目的在於應用此模式預測都市鄰里公園之景觀美質。首先由台北市選擇54個鄰里公園當做實證研究地點,每個公園以園定方式拍攝六張幻燈片,並以這些幻燈片及複製之相片進行景觀美質之評估。本研究共建立兩組心理物理模式之景觀偏好預測模式,這些模式之應變項均為公園景觀美質評價(SBE*),分別由大學景觀專業之學生、鄰里公園使用者、及大安森林公園使用者加以評估,自變項則分別由現地調查公同屬性與相片測量取得。本研究之重要結果摘要如下:1在模式預測能力方面,利用相片測量資料所校估之心理物理模式有較高之解釋能力,而利用現地調查實料所校估之模式解釋能力較低。2公園實質環境屬性確實會影響公園景觀美質。但對不同之受測者而言,影響景觀美價之因素不完全相同。

以塊區形狀進行公園綠地評估之應用研究

張俊彥

本研究以景觀生態學的角度為出發點,依景觀生態學(landscapeecology)中對景觀元素(landscapeelements)之定義,才見公園綠地為景觀中之塊區(patch);依據不同塊區形狀之途義,提出五類量化之景觀生態評估指標:延展性(elongation)、充實度(compactness)、邊界發展性(shorelinedevelopment)、圓周性(circularity)、橢圓性(ellipticity)、等,以進行數量關係之探討。研究中選擇台中盆地與東側丘陵交接地帶的景観為樣區範圍,利用景觀生態學的原則,配合二萬五千分之一的台中市經建圖繪出景觀生態分析圖,輔以五千分之一的航照圖和現地調查,進行二次實際案例之操作,以評估不同替選方案其在整體環境存在於空間地域角色的位階和重要性。研究之目的,乃是希望透過景親生態學量化關係的了解,提出兼具生態學與土地闞係,且具更具說服力之規劃策略。同時積極發展鄉村公園綠地的生態效能,並重新建構全國公園綠地生態綠網功能;同時利用公園使土地具有自營維生與即時修復的機能,進而朝向促使區域土地實源與社區生活永續生存目標的達成。

台灣觀賞草之研究

李子芬、郭毓仁

觀賞草是近年來由於因應自然生態保育而被廣泛地運用於庭園造景上,主要是取其顏色的變化、形狀、質感,以及與大自然呼應的姿態,但在國內仍然很少被談及甚至利用,這種禾本科草類的植物便成為台灣景觀設計師甚至在生態復育上所遺漏的景觀植物。觀賞草非常的耐不良環境,因此可相對減低維護的成本,是一種極佳的環保植栽。過去台灣環保植栽的觀念,一直停留在一些具有誘蝶誘、鳥功能的庭園植物,而這些植物未必具有處理污染土地的能力,不具環保效力,但觀賞草具有植物復育的功能,亦有忍受許多其他不同殺草劑的能力,因此都可以選擇用於受到殺草劑污染的地方,故觀賞草在環境保育上仍有極大的發展利用空間。而在生態環境上,觀賞草正是許多野生動物的棲息場所及藏匿的最佳植被,並且是中小型動物的食源。在美國的園藝苗圃上已經出現觀賞草的種苗供應,在台灣幾乎連觀賞草種子都無法找到,更別談栽培管理方法了。本研究最大的目的,除了提供環保植栽的眞正觀念外,也在提供國內首先的觀賞草類實料,期望研究人員有更高的興趣繼續發展此研究,並對本土化的植栽應用在庭園景觀上,塑造生態及有觀景觀於台灣。而觀賞草類在世界上仍屬新的研究題材,以本省過去在禾本科作物的深入所究基礎下,在短期內必可和全世界並駕齊驅。本研究主要從本土的草類選拔起,並對其環境適應性及外在表現做一連串深入的評估。本研究評估十六種較具潛力的戦賞草類包拮:五節芒、白茅、象草、中國狼尾草、羅滋草、天竺草、巴拂草、垂愛草、南非鴿草、糖蜜草、星草、台灣蘆竹、孟仁草、甜根子草、珍珠粟及吁牛草等並歸納出栽培管理方法,再針對每一種觀賞草的縶殖方法、栽培管理、景觀利用性,及遺傳特性做完整的資料提供。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