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卷第2期
都市居民社區意識與景觀管理維護態度關係之研究
侯錦雄、宋念謙
本研究主要是從「環境心理學」與「社會心理學」觀點探究由認知、情感與行動傾向三要素所組成「態度」之連續發展心理歷程。將「社區意識」視為態度組成要素中「認知」與「情感」部份,並將「景觀管理維護態度」視為個人之「行動傾向」,硏究都市居民「社區意識」與「景觀管理維護態度」之關係。
硏究結果顯示,居民個人基本背景屬性將透過社區意識影響居民對社區環境景觀管理維護態度。研究者將社區意識定為「社會聯繫」、「環境認知」與「情感連結」三個概念,並將其發展成為測度居民社區意識之態度量表,經由因素分析後得到六個社區意識組成因素構面:「事務參與」、「場所認同」、「鄰里親和」、「社會聯繫」、「社區關懷」及「環境認知」;另將景觀管理維護態度定為「主動管理維護」及「被動管理維護」二概念,將其羅列之變項進行因素分析,共得到四個景觀管理維護態度構面:「積極參與」、「環境學習」、「責任奉獻」及「景觀認知」。經實證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個人基本背景屬性將影響居民之社區意識,且社區意識與景觀管理維護態度之間具有顯著相關;另一方面亦證明社區意識之提昇將正面影響居民對於社區之景觀,管理維護態度。
中國式庭園特質感受影響因素之探討一以至善園爲例
陳玉清、林晏州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乃是探討中國式庭園之特質及影響特質感受之因素;由專家法對庭園特質進行評估,再以因素分析法簡化出八個中國式庭園特質為閒適雅逸、曲折流暢丶精巧細緻丶宏大壯麗、悠然幽情丶草木扶疏丶疏落有致、及天然之趣,作為本研究之評估指標,藉以評定至善園之觀賞者對此八項特質的感受程度;同時並對園內景觀特徵的感受進行評估,以解析出影響中國式庭園各項特質之主要環境屬性。研究結果得知景觀特徵影響因素中則以「庭園建築」影響最大、其次為「庭園路徑或廊道」、「植栽」、「疊石」、「水體」、及「洞門漏窗」;而觀賞者特徵不同對庭園特質感受亦會有所差異,其中以具有其學背景與初次來園的觀賞者,對於景觀特徵的知覺能力較強,透過物理景觀特徵來感受庭園特質的能力也較高。
抑芽素(MH)、巴克素(PP333)和益收生長素對高速公路邊坡百喜草之生長抑制作用
賴昭蓉、張育森
本試驗分別以MH (1,2-dihydro-3, 6-pyridazinedione)、PP333 ((2RS, 3RS)-1-( 4-chlorophenyl) -4, 4-(dimethyl-2-1, 2, 4-triazol-l-yl-) pentan-3-ol) 及ethephon ((2-chloroethyl) phosphonic acid) 三種植物生長調節劑(plantgrowthregulator),對中山高速公路中壢工務段邊坡百喜草草坪(Paspalumnotatum)進行生長抑制的試驗。三種藥劑抑制生長的效果以MH最好,但草坪的品質、覆蓋度較差,且隨施用濃度(1.5、3.0、6.0kg·ha-1、3.2及4.8kg•ha-1)抑制效果也分別可達6-8週以上;ethephon (2.7、5.4及8.1kg•ha-1)對百喜草則不但無抑制生長效果,反有促進生長的情形。試驗中各種藥劑濃度的處理均會對百喜草產生不同程度的傷害,但除了高濃度的MH (6.0kg·ha-1)處理較嚴重,需至第6週才可恢復外,其餘處理均可在2-4週內恢復。因此,若為抑制其生長而又能保持較好的草坪品質應以PP333 3.2kg·ha-1濃度應用於百喜草坪較適宜。
公園步道之燈具高度與光源照度對情緒體驗影響之研究
王品元、林晏州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探討公園的主要及次要步道,在使用不同高度的照明燈具及不同照度的情況下,對使用者情緒體驗所產生之影響。研究以兩種步道寬度丶燈具高度,以及照度作為研究變項,並利用電腦模擬將此三種變項加以組合後,拍攝成八張幻燈片,做為情緒體驗之環境刺激媒體。調查採用室內放映幻燈片,並以情緒體驗量表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發現在不同寬度的公園步道上,使用同樣的照明方式,會引發受測者在「恐怖陰沈」、「振奮歡樂」和「安詳舒適」三類情緒類型上有不同的體驗;而在相同寬度的步道上,若使用了不同的燈具高度或光源照度,亦會引發受測者在「恐怖陰沈」、「振奮歡樂」和「安詳舒適」以及「單調呆板」四類情緒體驗上有差異產生。
景觀美質評估之心理學模式分析
李英弘、William Hammitt
在景觀美質評估的理論中,生心理學模式(psychophysical)及心理學模式(psychological)是最被常採用的兩種評估模式。而在心理學模式中,Kapaln & Kaplan的環境偏好矩陣則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模式。在環境偏好矩陣中,Kaplan & Kaplan提出四個評估因子:一致性、可讀性、複雜性、及神秘性。在景觀美質的研究中,此四個因子就一直被廣泛引用。但卻很少人對此環境偏好矩陣架構的適用性提出質疑。因此,本硏究目的在透過不同的統計分析技巧來測試環境偏好矩陣的適用性。三組不同背景的受測者觀看一系列森林景觀幻燈片以評估景觀美質、一致性丶可讀性丶複雜性、及神秘性。統計結果發現,經由多元迴歸分析得知,一致性和神祕性對景觀美質具有顯著及正面的影響。另一方面,經由結構方程式模式分析,依據四位專家評估的結果,環境偏好矩陣架構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探索層面要比瞭解層面在景觀美質評估中要來的重要。
都市人行道鋪面情緒體驗之研究
陳碧君、凌德麟、王小璘
本研究主要是在探討鋪面屬性對受測者情緒體驗的影響,並了解有管偏好與情緒體驗之間的關係。因此以四種鋪面材質與二種色系為研究對象,使用電腦模擬之照片為受測媒體來測知受測者之情緒體驗。研究結果經由T檢定、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相關分析等統計程序,檢測鋪面屬性對受測者情緒體驗的影響。結果顯示不同鋪面材質與色系,會影響鋪面給予人的各項情緒體驗,且受測者之偏好與情緒體驗之間,呈現正相關。
第4卷第1期
景觀知覺與景觀品質關係之研究
陳惠美、林晏州
大眾對景觀品質之觀感一直受環境管理單位重視。因此,許多研究者致力尋找人們評估景觀所依據之準則。本研究嘗試結合心理物理模式與認知模式,進行鄰里公園的景觀品質評估。景觀評估程序包括兩部份:首先,由受訪者評估每張幻燈片的視覺品質,同時並測量相片中各種景觀元素佔有面積。其次,請受測者評估各相片景觀給人的舒適性、開闊性、自然性、複雜性、使用性、和整潔性六種認知感受之強弱程度。硏究結果顯示,舒適性、開闊性丶複雜性、以及整潔性會影響觀察者對景觀品質的判斷;而景觀品質與灌木、硬鋪面、草坪、設施物、和裸露泥土五種元素之面積有關。
景觀道路意象之研究一以玉山國家公圜新中橫景觀道路爲例
王小璘、吳靜宜
本研究乃經由知覺理論的探討,依據觀察者—景觀一互動一結果的知覺模式,暸解景觀道路意象評估時,觀察者與環境間的關係;並透過認知典範的觀點,建立景觀道路意象評估時環境描述及心理偏好的變項,最終目的在於建立景觀道路意象評估的方法。研究中透過專家問卷的調查,以土地使用及地面覆蓋情況的描述,將景觀道路意象的景觀類型分類為城鎮、大型結構物、景觀休憩據點丶景觀綠帶、特殊標的、次生林地、原生林地、農耕地、山脈景觀及裸露岩塊十種景觀類型。並以專家問卷及對偶矩陣的方法,分析景觀道路意象屬性—可辨識性、連貫性、複雜性、神秘性、重覆性及自然性在各景觀類型中的重要性及權重。由此得知景觀道路意象評估,其過程是眾多變項間交互作用的;對意象評估方法建立而言,應同時考量環境特徵及觀察者偏好的影響。以王山國家公園新中橫景觀道路為實證案例,檢定本研究建立的意象評估方法的信度丶效度丶一致性及可行性;以研究所得的結論,提供為將來有關景觀道路意象評估及改善的基礎。
影響森林景觀美質因子之研究
李英弘、Thereas Herrick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了解森林景觀組成元素丶不同的森林砍伐方式丶以及不同的季節變化對森林景觀美質的影響,以作為森林經營管理策略上的參考。透過心理物理模式中的景觀美質評估方法(SBE)之運用,學生團體觀看一系列的森林景觀幻燈片,以評估個別森林景觀幻燈片的景觀美質。由統計結果得知,沒有經過人工砍伐的自然森林景觀具有最高的景觀美質。而完全砍伐方式(clearcut)則被評為最低。在季節變化因子上,夏天的景觀美質最高,冬天的景觀美質最低。在多元迴歸分析中發現,樹幹最能有效的預測森林景觀美質,而且是呈正面的效應。
居民對焚化廠環境態度之研究台中市垃圾焚化廠爲例
侯錦雄、張宏鳴
興建大型垃圾焚化廠是現今國內處理垃圾激增問題的政策,然而在工程技術、經濟面等考量下,未能將景觀納入決策中,這種不寧適設施所引發的景觀問題在興建設置後一一浮現,加上環境權逐漸受到重視,引發各地焚化廠影響範圍內的居民的環境抗爭;本研究目的即在於以台中垃圾焚化廠為實證研究,深入探討影響範圍內(文山里丶春社里、春安里)居民對焚化廠設區的環境態度。
硏究結果顯示:受訪者基本上都很同意現今垃圾問題丶垃圾焚化政策、焚化廠功能,抱持明顯且一致的正面態度,然而針對當地焚化廠設置的環境態度問項(景觀、民情丶生活品質等),三里間卻存在顯若差異:文山里受測者抱持較「同意」且一致性的看法,春安里受測者抱持較「保守」且一致性的看法,而春社里受測者則顯得較不一致。受訪居民經過分析可得到「注重設置民情類群」、「注重景觀影響類群」、「事件焦慮類群」、「同意焚化功能類群」、「注重生活影響類群」五類群居民,而不同「年齡」、「職業」、「敎育程度」、「居住時間」受訪者與上述五類群間存在顯著差異性。
台灣野生草花對空氣污染抗耐性之研究
于維靜、張育森
地被植物除了具有增添景觀美感之功能,尚有保護表土、調節微氣候、減少大氣污染等功能。而目前景觀上所採用地被植物種類相當少,應用狀況亦多不佳。因此擴增適合的地被植物種類以改善現況為當前之重要課題。野生草花由於原生(或已馴化)於本土環境,適合在本土環境下生長,因此利用野花做為景觀地被植物應用應為可行之道。今針對都市植栽最常面臨的空氣污染逆境,進行台灣野生草花對空氣污染抗耐性研究。首先調查台北市區交通路口區(新生南路及羅斯福路交叉口)與校園對照區(台大校園內)一天中空氣污染物之變化量顯示:除二氧化硫(S02)交通路口區與校園對照區無顯著差異外,其餘的污染物:一氧化碳(CO)丶氮氧化物(NOx)丶臭氧(O3)和落麈(dust)的含量,均是交通路口區明顯比校園對照區高;而一天中的最高濃度除臭氧出現在中午時,其餘汙染物均出現在上、下班時段(早上8點至10點與下午4點至6點)。
將測試植物分置於交通路口區與校園對照區,結果顯示其耐空氣污染程度依其葉片相對生表速率表現,依次為咸豐草、狗肝菜丶蟛蜞菊、金腰箭舅、紫背草與霍香。九種地被植物施以臭氧100ppb燻氣四小時,兩天後發現四季秋海棠出現嚴重水浸狀壤疽、咸豐草成熟葉出現白色斑點、霍香薊丶蟛蜞菊僅老葉出現斑點、而其餘植物(狗肝菜、法國莧、金腰箭舅、紫背草和萬年草)則沒有病徵。推測空氣污染物中除氣狀污染物之外,尚有粒狀污染物(如落塵),調查顯示都市街道的落塵對黃金葛之光合作用確有不利影響。
從觀景到景觀:以莊子的田園心天地情看景觀建築
伍維烈
本文以莊子的「觀景」而發的哲思,引申為景觀建築的哲理;透過分析全書有關樹木山林等各綠色自然景象,和論及「天地」的命題,為景觀建築活動作哲理反思。
「景觀建築之意義」的核心是大自然和人的關係。莊子的寓言,反映他的自然觀。自然的景觀建築,包括了表達、協調、保護大自然運作,協調生命系統的彼此關係。
「景觀建築之道」,是景觀建築過程(道)後面的哲思。莊子描述自然的偉大,故順應自然的過程乃當然之道。莊子的「君子十項」及「七大」,以及他對如何得道丶順物丶忘言、事物的相對標準等看法,對景觀建築的設計過程有很大的啓發。
與大自然合作的景觀建築師,可以藉莊子探討個人修養路向,及對自身使命的了解。這包括管治家園丶四時順化的使命;安然順化之氣慨;「用志不分無心」的境界;積極投入、協調自然;與天地合一的心,與造化者為友。這是「景觀建築師之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