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第26卷第3期

論述健康景觀規劃之循證研究與發展

唐宜君、洪詩涵、葉昱辰、 董聿馨、張俊彥

本文探討景觀空間類型特徵與健康福祉的關聯性,包括環境對生理、心理層面及腦區活化反應的影響。首先說明親近自然對壓力調節、注意力恢復力和正向情緒的效益。接著列舉自然景觀、水域環境、鄉村環境和都市綠地環境對健康的影響及相關支持性研究結果,並針對這四種景觀提出健康環境規劃設計原則,以連結研究與實務規劃。最後,本研究提出「健康智慧數據規劃設計流程」,協助專業者、設計者和決策者更深入了解環境與人類健康之關係,以制定適合當地的健康設計方案,故提出以循證研究為基礎之健康景觀規劃模式將有助於提高景觀規劃的品質,創造更有益於健康的環境。

從重要性績效分析(IPA)模式探討虎尾鎮地區行銷觀光魅力因子

郭彰仁、許亦萱、丁學忠

台灣雲林縣核心的虎尾鎮,自高鐵通車帶動發展,百年糖廠與古蹟散發吸引力,與現代建設新舊交錯,造就獨特魅力,本研究為了解地方觀光魅力因子與品質改善指標,運用「魅力工學」評價構造法及深度訪談,獲得虎尾鎮地方觀光產品之魅力因子萃取與歸納,並透過深度訪談、問卷調查及「重要-表現程度分析法」找出有利於當地觀光發展之重點。於110年03月07日至04月30日進行問卷調查,回收324份有效問卷,經分析後,遊客認為虎尾是個方便到達、旅遊安全、且居民及服務人員親切的地方,節慶活動、糖廠文化及歷史建物是重視滿意且可再加強的項目;對於住宿、產品服務及伴手禮較不重視,滿意度也較低,但認為更應加強交通與停車的需求,做出改善,以提高遊客的滿意度。希望未來政府單位、觀光產業等相關業者能參考研究結果,提高遊客對於虎尾鎮觀光的滿意度,帶動地方相關產業發展。

探討臺灣傳統芳香植物之熟悉識別與偏好差異性

謝喬伃、黃郁琇、林建堯

國內過去的嗅覺研究多以常見之芳香精油或植物著手,較少探討台灣傳統芳香植物。本研究使用三種台灣傳統芳香植物(晚香玉、桂花和玉蘭)的精油作為研究材料,藉以探討不同台灣傳統芳香植物氣味對熟悉度、識別度和偏好的影響。2022年12月間收集了50份問卷。以變異數分析發現,三種植物在受測者的熟悉度、識別度和偏好度方面存在顯著差異。桂花的熟悉度和識別度顯著高於其他兩者,且有較高的偏好評值。質性資料發現,受測者對植物氣味的聯想隨不同台灣傳統芳香植物的氣味特徵而異,其反映出對感知與記憶的影響。植物氣味確實能帶來場景記憶,園藝療癒活動或療癒花園想要創造懷舊感時,可考慮使用這三種傳統芳香植物。

​第26卷第2期

水的聲景對感知情感品質與聽覺偏好的影響

林建堯、黃郁琇、陳俊宏

水景聲易應用於景觀設計上,過去研究中常和其他自然聲音一起當成媒介,用以瞭解人們對於不同自然音景的偏好及其對人們的心理影響。然這些研究少有探究不同水景聲對於人們感知情感品質與聽覺偏好的影響。故本研究以12段不同水景形式的聲音作為刺激源,以瞭解水景聲對人們心理的影響。在2022年4月到5月間進行問卷調查,共收集了158份問卷。結果發現,水景形式會影響受測者的感知情感品質以及聽覺偏好。相較於海、噴水池與瀑布聲,溪流聲能引起較多的正向情感與較少的負向情感,故聽覺偏好顯著高於其他三種水景聲;瀑布聲則較容易引起混亂或惱人的感覺。當僅有聽覺刺激時,水聲辨識度會影響人們對水景聲的感知,溪流聲有較高辨識度,因而較受偏好。

探究沿海遊客回應氣候變遷的親環境行為意圖—以小琉球為例

林宗賢、葉源鎰、林錦玲、王維靖

沿海觀光旅遊特別容易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瞭解遊客回應氣候變遷的行為非常重要。本研究的目的為探討沿海遊客對氣候變遷的知覺、氣候變遷對旅遊目的地衝擊知覺、氣候變遷態度與參與親環境行為意圖間之關係。透過收集旅遊社群評論的定性資料與現地調查的定量資料,分析結果顯示遊客的氣候變遷知覺和旅遊目的地衝擊知覺是影響其氣候變遷態度的重要預測因素。此外,與上述兩個預測因素相比,氣候變遷態度對遊客親環境行為意圖有更大的影響力。上述成果強調在制定永續旅遊發展政策和實踐時,考慮遊客對氣候變遷看法和評價的重要性,且有助於了解行為改變系統理論在氣候變遷背景下的應用,並為沿海旅遊目的地管理組織提供擬定有效環境保護策略來減輕氣候變遷影響之參考。

探討鄒族民族植物與族群認同之關係

朱莉亞、江彥政

隨著保留傳統文化的觀念普及,台灣也在努力保存及回復各式傳統文化,就原住民部落而言,多數人以語言、祭典、服裝為主要探討面向,對於民族植物這方面著墨較少,而民族植物具有濃厚的文化意涵,若能深入了解並探究其對族群認同之影響,將有助於文化傳承的推動。本研究目的探討民族植物與族群認同之關係,深入了解現今原住民的民族植物辨識程度是否對他們的族群認同有影響。本研究以嘉義縣阿里山鄉達邦村為研究基地,請受測者填寫民族植物應用問卷、族群認同問項接以計算民族植物辨識程度,並與族群認同進行統計分析,共獲得有效問卷樣本122份。分析結果顯示民族植物辨識程度確實會影響族群認同的程度,後續依照民族植物辨識程度及族群認同程度分成四大類群,並提出文化保存建議,兩者皆優的類群以維持及領導作為主要策略;民族植物辨識程度程度較低但認同程度高,則以增加知識獲取的渠道為建議;民族植物辨識程度高但認同程度低的類群則加強植物與文化、族群之間的關係;兩者皆低的類群先從建立參與感開始,方能增加主動學習的意願。本研究透過量化瞭解民族植物知識是族群認同重要的一環,因此藉由增加知識傳承的方式,保留並激發出更多元的鄒族文化。

​第26卷第1期

以INSTAGRAM照片探討老屋咖啡店視覺元素對情緒體驗及偏好之影響

連得傑、沈立、蘇愛媜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老屋咖啡店視覺元素類型與比例對情緒體驗及偏好之影響。研究方法採用網路問卷調查,研究照片選用2019年發佈於Instagram之臺北市老屋咖啡店照片,將視覺元素進行分類及比例計算,情緒體驗及偏好由受訪者評分。研究結果顯示老屋咖啡店視覺元素類型之有、無及比例顯著影響情緒體驗;照片中植物、食物、餐具、桌子之出現及比例顯著正向影響偏好,牆面、門、吧檯櫥櫃、復古家飾之出現及比例顯著負向影響偏好;愉悅感、平靜感、放鬆感、興奮感顯著正向影響偏好,而無聊感顯著負向影響偏好。本研究結果可作為社群使用者拍攝及分享照片之參考,並有助於提升老屋咖啡店之空間美感。

被忽略的背景環境:不同活動對周邊環境注意程度之影響

鄭萱、郭怡君、鄭佳昆

長久以來,環境對人的影響力廣泛在各個領域被討論,環境也已被證明在人類行為以及生活模式上具有很大的影響力。上述這些研究結果都是建立在人注意到環境的前提下,但人並不是無時無刻都能夠注意到環境,而過去研究卻對人忽略環境的情況以及原因少有研究。近來研究已發現在恢復性環境中使用手機,會減損環境原有的注意力恢復效益;同樣地在容易擁有心流體驗的活動中亦發現容易忽略活動以外的環境特質。使用3C以及容易產生心流體驗的活動都是對人有高度吸引力的活動,且符合剛性魅力活動的特質;因此可推論當有其他比環境更有吸引力的活動發生,很可能讓人對環境的注意力減低,進而減損環境對人的影響力。因此,本研究安排共60位受試者隨機分配到6種休息情境(在綠地或人工空間玩手機、看現場音樂表演或純賞景),並以注意力測驗檢測注意力恢復效果,作為人是否受到環境影響的指標。藉此探討是否投入不同活動類型會影響人對周邊環境的注意程度。
研究結果發現,在自然環境賞景得到的注意力恢復效果會明顯較人工環境中賞景高;但在自然與人工環境中玩手機以及聽現場表演這兩種剛性魅力活動時的注意力恢復效果則無顯著差異。由此可證明不同活動類型的確會影響人對周邊環境的注意程度,且當在環境中進行吸引力極強的剛性魅力活動時,會使人對環境的注意力下降,並使環境對人的影響降低。未來環境相關研究需避免將活動的影響力錯誤歸因於環境,並對欲使環境發生影響力需要排除的情況有更多了解;在環境影響力的應用方面也能避免無效的活動設計以及建設,節省資源並達到最大效益。

由五大人格特質探討綠地景觀偏好及活動效益

吳宓耕、孫培綸、張伯茹

過去大多以性別、年齡、經濟能力等社會環境因素探討綠地與活動的關係,然而相關研究指出人格特質也會影響綠地及心理健康之間的關係,但尚未釐清人格特質的影響機制。因此本文將以綠地的景觀偏好及活動,瞭解人格特質對生心理效益的影響,並探討不同人格特質偏好何種綠地。本研究調查受測者的人格特質及生心理效益,包含自評生理健康、心理困擾、幸福感,並請受測者針對都市常見的三種綠地環境,評估景觀偏好及活動頻率。研究結果發現人格特質之親和性、外向性及開放性高的人可能對綠地景觀有較高的偏好,且開放性高的人更傾向在綠地進行活動。除此之外,三種綠地的景觀偏好與活動頻率皆為正相關,且不僅是身體活動,景觀偏好與各項活動皆有正向的關係。本研究亦發現,公園綠地及人工林地中的綠地活動會完全中介景觀偏好與幸福感的關係,代表景觀偏好須透過綠地活動才會影響幸福感;然而野生森林除了會藉由綠地活動影響幸福感之外,也能直接由景觀偏好影響幸福感。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