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卷第4期
實證設計:利用內容分析 建構都市鳥類棲地生態設計準則
邱佳禾、陳惠美
本研究選擇鳥類為都市綠地生態設計之指標物種,採用內容分析方法,透過系統性分析過去中外 代表性學術資料庫所收集之實證研究,都市鳥類棲地設計之實證準則,俾便設計實務參考,削減學術 研究與設計實務之鴻溝。研究材料選擇三種具學術代表性之中、英文線上資料庫,包含:EBSCOhost Academic Search Complete、Web of ScienceTM 核心合輯、華藝線上圖書館,並以都市鳥類之中英文 進行關鍵字搜尋。結果共計搜到639篇文章,刪除與研究無效與重複文章後,最後獲得115篇有效文章。 透過類目分析,研究結果建構出五大類別:綠地規劃、棲地設計、植栽設計、水體設計、設施設計, 其下共包含十六項類目:區位、連結度、面積、緩衝區、多樣棲地、綠覆率、植栽選擇、植栽平面配 置、植栽垂直結構、植栽維護管理、水體面積、水體深度、水岸設計、人工鋪面、燈光設計、人工鳥 巢。並就各類目提出多項攸關鳥類覓食、築巢、繁殖等行為之設計準則。
校園園藝活動能提高 兒童蔬菜偏好及身體活動量嗎?
黃郁琇、廖昕恬、沈鈺婷、沈立
過去有部分研究指出校園園藝活動能改善國小生蔬菜攝取量,同時增加兒童身體活動量。台灣國 小生普遍存在偏食與活動量不足問題,本研究目的是想了解校園園藝活動的導入能否提高兒童蔬菜 偏好及身體活動量。對象為國小中年級學生,共44名(分為種植組與食教組),調查時間為2019年9 -12月。研究工具分兩部分,飲食偏好調查採用蔬菜偏好問卷、營養知識問卷及訪談;身體活動量部 分採用智慧型手錶測量及觀察法。結果發現,兩組學生的蔬菜偏好都有改善,且種植組後測分數高於 食教組。另外,心率結果顯示,園藝活動僅提供兒童1.68%的中度至劇烈身體活動量,未能如過去研 究指出的園藝活動能提高身體活動量。
農村再生計畫參與對農村社區生活品質之影響
張瑜娟、林寶秀
本研究探討農村再生計畫參與對農村社區生活品質之影響,了解農再核定社區、培根階段社區及 未參加農再計畫的農村社區居民的生活品質差異,以分層隨機抽樣調查北部15處農村社區,隨機抽取 30位社區居民進行主觀生活品質感受評估,共450份問卷。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顯示不同農村再 生參與階段在個人社會評估、社區生活感受、個人經濟評估、居民生態意識、社區生態環境等主觀生 活品質面向有顯著差異;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結果顯示六項社區生活品質與社區關注程度呈現顯著 正相關;逐步迴歸分析結果農村再生計畫與社區關注程度顯著影響社區生活感受、個人經濟評估、居 民生態意識評質,顯示居民有感於農村再生計畫在社區生活環境改善及生態保護訓練之成果,而計畫 應著重產業設施及產銷協助。
第23卷第3期
自然景觀健康效益之研究
吳佳靜、張俊彥
自然景觀與健康為重要的研究議題,近年更將研究結果實踐於不論是景觀實務方面, 或是用於醫療處方箋中建議病人多接觸自然。現代的生活常處於龐大壓力之下,許多人開 始講求回歸自然並從中獲得平靜,例如透過園藝治療、森林療癒等活動,即是由從事園藝 活動、在森林中靜坐、冥想等活動中舒緩身心,獲得自然的健康效益。這些活動基於相似 的理論基礎,如親生命假說、注意力恢復理論、壓力縮減理論等。自然景觀的健康效益研 究主要可分為生理、心理以及社會福祉等層面,本文將著重關於生心理之健康效益過去與 近期研究。心理健康效益的指標如注意力恢復、壓力、情緒等,生理方面如肌電值、腦電 波與腦區反應等;以不同健康指標為分類,探討自然環境與感知和健康效益之關係。並說 明如何結合研究結果與現代的技術於未來應用方面,如穿戴式裝置、大數據分析、機器學 習等技術,協助人們體驗自然,並從自然中獲得有助於舒緩生心的效益。
為改善都市熱島效應之台灣都市公園空間型態研究—以嘉義市公園為例
黃柔嫚、洪崧連
熱島效應是目前都市普遍存在且嚴重之環境問題。已有許多研究證明都市公園具有 降溫都市之「冷島效應」(UCI),但亦有部分研究指出公園綠地型態之不同亦可能不具降 溫效果。本研究採用影像處理方式與實地調查,針對嘉義市現有都市公園分析形狀、內部 土地覆蓋型態、配置與周圍土地使用狀況,並以CFD軟體進行其熱環境數值模擬,以解析 各類型公園空間型態之熱環境問題。
在嘉義市公園空間型態分析結果方面:公園多以四邊形為主,林地空間以四周型、偏 向型配置居多,且建物與水體的設置不多;而公園周圍土地使用則以住宅、商業區居多。 在各典型公園型態之熱環境數值模擬結果方面:(1)公園內林地因具有樹冠遮蔽、蒸散等 機制,其降溫效果比草地明顯;且都會型公園中四周型林地較零散型林地更具有降溫效 果;(2)活動空間(如廣場等空間)若以上、下風處進行配置替換,對熱環境造成之影響較非 順風向之配置替換大 (3) 全方案公園14時之熱舒適度皆屬於溫暖以上之熱感受,僅林地 區舒適度較低可進入舒適程度;17時後公園整體熱舒適度才開始進入舒適狀態。在改善方 案評估結果方面:將林地配置於鄰接鋪面下風處、將公園內停車場改為草地或林地、將廣 場改為水體空間等策略,皆對現有公園配置之熱環境具明顯改善效果。
幽默景觀對情緒、壓力效益 與景觀偏好之影響
王夢雪、吳佳靜、張俊彥
生心理的健康狀態與環境有密切的關係,而現代的景觀設計有別於傳統景觀,加入 更多具創意且互動性的想法,讓人由景觀體驗中感受到設計者的幽默。本研究將這樣主題 性強烈且讓人感到有趣詼諧的景觀定義為幽默景觀,並探討幽默景觀是否會影響心理效 益?
本研究主旨為探討幽默景觀的心理效益,首先探討幽默景觀對情緒體驗之影響,再 由幽默景觀的情緒體驗探討對於壓力與景觀偏好之影響。本研究主要有三步驟,首先蒐集 並挑選幽默景觀的案例,挑選出35個案例用於第二階段中。第二階段以第一階段篩選之案 例照片作為蒐集幽默景觀之情緒體驗形容詞,用於正式問卷上評估幽默景觀給人的感受。
並彙整出讓人有相似情緒感受之幽默景觀案例,共15個幽默景觀作為正式問卷之刺激物。 最後進行幽默景觀對受測者心理效益影響之正式問卷調查與結果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幽默景觀會影響情緒體驗,並且以創意的、有趣的與吸引人的等感受 最為強烈;對幽默景觀的情緒體驗會影響狀態焦慮;其情緒體驗對景觀偏好的影響顯著。 本研究證實了幽默可作為景觀設計影響心理健康的設計手法,而在未來可進一步探討幽 默景觀之內容與其健康效益程度之關係。
第23卷第2期
從公共藝術品互動行為之觀察整合計畫行為理論與支應性理論建立互動行為模式
郭彰仁
隨著城市環境空間與時間不斷轉變與發展,在環境中到處可見公共藝術的設置, 但國內有關公共藝術之研究較少針對使用者與公共藝術互動行為之相關研究。探討行為 的理論近年來以計畫行為理論最常被用來解釋人類行為,但對於與公共藝術品的互動行 為則少有相關實證研究,同時科技接受模式雖為解釋科技產品的使用行為,但是否通用 於公共藝術品,則可以進一步探討。故本研究將透過理論(計畫行為理論、科技接受模 式、支應性理論等)的推衍,探討使用者與公共藝術品之間互動關係,建構一個與公共 藝術品互動的行為模式。而研究之實證基地以台南市的南部科學工業園區為研究範圍, 調查對象為與公共藝術品有所互動行為的使用者,取樣方法則採立意抽樣方式進行,共 獲得有效樣本數255份。藉由SEM(結構方程式)分析之結果,在本研究所建構之整合模 式中,得出以下結論:1.知覺有用性與知覺易用性對公共藝術態度具有顯著正向影響。 2.公共藝術態度對互動行為傾向具有顯著正向影響。根據實證研究之結果,可作為日後 公共藝術品的設置、管理維護與設計規劃上之參考依據。
為改善都市熱島效應之台灣都市公園空間型態研究—以嘉義市公園為例
張淑貞、何曉萍
大學校園通常具有面積廣大、空間型態多樣化和開放性等特質,因此增添了校園空 間安全的不確定性,若能了解校園內不安全空間分布與特性,將有助於學校進行不安全 空間改善和預防策略。本研究以「空間型構」之靜態型構圖、動線型構圖和視域型構圖 等三種分析方法來解析校園空間組構型態,並探討大學校園空間組構型態與不安全空間 分布、聽聞受害空間分布、活動空間分布之關係。此外,本研究除了分析生理性別對不 安全空間認知之差異外,也將進一步探討心理性別是否會影響不安全空間認知。本研究 以台灣中部某所科技大學為實證基地,學生問卷有效樣本353份。研究結果顯示:(1)三 種空間型構中以「靜態型構」對校園不安全空間分布有較高的相關性和預測力,此可能 與校園空間型態與靜態型構之空間分解方式相近有關;(2)聽聞受害地點與活動強度息息 相關,校園衝突事件好發於區位、動線便捷及視線開闊處;(3)不安全空間的指認雖然是 一種心理認知,但仍不可輕忽不安全空間指認地點的潛在危險;(4)校園不安全空間的認 知仍受生理性別影響較大,而心理性別並無顯著影響力。
夜市擁擠知覺、目的地意象、 情緒體驗、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關係
陳維茹、侯錦雄、張伯茹
夜市已成為台灣在地文化特色,不只國人愛逛夜市,許多外國遊客來台旅遊也會到 夜市去體驗台灣夜市。在戶外場域遊客若感到越擁擠,則產生負面情緒體驗,然而,夜 市遊客對於其擁擠知覺也許有不同感受。因此,本研究目的為探討夜市擁擠知覺對目的 地意象、情緒體驗、滿意度及重遊意願之關係,並進一步比較居民與遊客的差異性。本 研究於台灣中南部都市型夜市收集共619份有效樣本,透過結構方程式模型及多群組分析 發現,遊客擁擠知覺越高對夜市目的地意象越好,居民則相反。本研究結果探討擁擠知 覺對遊客及居民的夜市目的地意象所帶來的影響,以及如何改善擁擠知覺所帶來的負面 影響,以讓所有夜市到訪者皆能享受夜市所帶來的休閒價值。
第23卷第1期
高齡者使用戶外體健設施之動機、 阻礙與體適能效益:使用者與非使用者之比較
李季聖、陳惠美
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高齡者使用公園戶外體健設施之動機與阻礙;並確定其使用 戶外體健設施之活動強度;瞭解使用者之知覺效益;同時比較使用者與非使用者之體適 能差異。研究對象為65歲以上長者共60位,並以非隨機指派樣本,將受測者分為體健設 施之使用者與非使用者兩組各30人。研究方法同時採取質性訪談與量化體適能測驗。結 果顯示,追求健康是使用體健設施之主要拉力動機,使用安全、可及高則為重要推力動 機。偏好從事其他運動為非使用者不使用體健設施之關鍵阻礙。高齡者在公園自由使用 體健設施之活動強度僅達輕度運動。使用者認為使用體健設施不僅能促進體適能,亦可 舒緩疼痛;但共變數分析結果顯示,使用者與非使用者在適能測驗表現,並無顯著差 異。
探討自然及幾何形式庭園風格 對注意力與壓力之影響
江彥政、張愉挺
人們偏好於自然景觀,且有正面心理效益及恢復健康的影響。然而在庭園風格研 究中發現,觀看綠色植栽為主之幾何式庭園較枯山水庭園具有引發較多正向情緒,而過 去鮮少研究針對經過人為修剪的幾何式庭園做深入探討。因此,本研究目的為探討自然 式與幾何式庭園對受測者之生心理影響。將受測者分為英式(自然)和法式(幾何)庭 園兩組,每組共收集60位,共獲得120位受測者。藉由每位受測者觀看庭園圖片,來檢 視腦波訊號功率的變化情形。本研究使用美國NeuroSky公司的頭帶式腦波儀(MindBand) 蒐集受測者之腦波訊息,包括注意力和放鬆程度,並填寫狀態焦慮量表(State Anxiety Inventory, SAI)來比較兩種庭園對受測者的壓力減輕之差異。結果顯示,在生理部分,英 式庭園與法式庭園在注意力方面都有顯著差異,在放鬆程度方面則未達顯著差異,在心 理部分,不同庭園風格對壓力均有顯著差異。本研究結果期能瞭解人們對於自然形式或 人工形式的自然環境有更深的認識,並在未來實務上能運用至公園或庭園形式的規劃和 設計層面。
個人懷舊傾向與神經性人格特質對地方連結之影響
王興文、王婷萱、鄭佳昆
地方連結是人與地點之間的特殊情感連結。許多學者認為這種情感對人們有正面的 影響,如提高生活品質與增加社會資產等,並且也可以將之視為環境規劃管理上的重要 指標。懷舊主要是指個體渴望過去環境的一種情感,也常被認為與地方連結有關。過去 研究已證實當個體對於一個地點的地方情感連結程度越高時,對該地點會有較高的懷舊 情感,但對於懷舊與地方連結之的關係機制仍不清楚。文獻中已知對地點或事物的忠誠 情感的形成會受到個體的人格特質所影響;同樣地,懷舊情感的形成也會受到個體的懷 舊傾向所影響。然而地方情感連結與懷舊傾向的關係卻少有人討論。因此本研究嘗試從 人格特質的角度,來探討其與懷舊傾向與地方連結兩者的關係。
本研究使用五大人格特質量表中的神經質構面來探討地方連結與懷舊傾向間的關 係,推論神經質特質的個體較容易發展出懷舊傾向特質。而由於懷舊傾向高的人被視為 是需要歸屬且情緒不穩定的,而在過去研究中又指出地方連結可以做為提供歸屬感的來 源,因此本實驗推論懷舊傾向較高的人會較傾向於與地點建立較強烈的情感。
結果證實懷舊傾向較高者,較容易導致個體與特定地點建立較強的情感。本研究成 果除可補充地方連結與懷舊情感在理論基礎上的不足,亦可使景觀規劃、設計及管理者 在現今以人為本的環境營造中瞭解使用者對於空間的潛在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