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卷第4期
水田變遷與都市化關係之研究—以1898年至2001年臺中市都市變遷為例
董建宏、蔡岡廷
本研究主要探討臺中市於1898至2001年間水田分佈受到都市化程度之影響,了解水田在那一個關鍵時期受到都市化程度而開始減少,本研究運用中央研究院臺灣百年歷史地圖資料進行分析,從1898年至2001年水田分布情形,藉由水田面積之變遷進行地理資訊系統(GIS)套疊,並通過對「地租」的討論,並對照台中市不同時期之都市發展決策或政策,分析水田受到何種都市化程度影響而減少。
薄層綠化採用多肉植物之降溫硏究與其低維護特性初探
章錦瑜、魏晉興
近年來各國皆致力於推廣屋頂薄層綠化,以因應全球暖化之節能減碳、以及降低都市熱島效應等議題。於環境不佳之屋頂薄層綠化,除提供降溫效益外,宜選用具低維護特性之植物,讓一般民眾容易養護,屋頂薄層綠化較易推行。因此本研究選擇耐旱之多肉植物,探討其低維護特性以及夏天高溫時之降溫效益。採試驗方式進行,地點為臺中市之東海大學校內建築物之平面屋頂。研究結果發現所選擇之10種多肉植物,除證實其低維護特性外,另亦驗證其降溫效益。研究發現植株具高綠覆率,枝葉茂密,即使植株低矮,但近地面層有枝葉密覆土層之狀況,其降溫效果明顯較佳,為本研究所建立之屋頂薄層綠化降溫植物之選種、栽植與維管之準則。
花香對生理與心理情緒反應之探討—以梔子花為例
張愷倫、胡申瑜、歐聖榮
本研究旨在討論「花香造成的生心理反應」,除了自嗅覺探討「花香」對「情緒」及「生理」的影響外,也自視覺來探討。 藉由「嗅覺單一刺激」與「嗅覺和視覺雙重刺激」討論兩者於「生心理」值上的實驗結果是否有差異。 故以當季景觀香花植物一「梔子花」為素材,用ProComp InfinitiTM生理回饋儀,記錄受測者在嗅聞時間當下的肌電值(EMG)、末端血液流量(BVP)和心跳速率(HR),並用問卷分析「愉悅(Pleasure)」、「喚起(Arousal)」與「支配性(Dominance)」之情緒向度。 研究結果顯示,生心理間相互影響程度並不明顯。但在生理值與心理值中,「單一刺激」與「雙重刺激」兩種實驗在「心跳」及「喚起」上具顯著差異,且皆於雙重刺激時所得的平均值較高。由此可證實,增加「視覺」刺激,有助於增進情緒強度。
農村居民社區參與對幸福感之影響
曾碩文、李盈霖、江彥政
近年受都市化與經濟快速成長影響,農村人口逐漸外移與老化、生活環境與農業生產力等成為農村發展重要課題。有鑑於此,為促進農村活化及提升農村發展,制定「農村再生條例」。然而,即使有政策支持與政府協助輔導,但並非所有農村社區積極主動參與該項計畫,甚至有些被迫來參與。嘉義縣為台灣老年人口眾多之高齡社會(aged society),因此,在高齡社會中如何讓老人透過社區參與而達到的生活滿意度提升、健康老化是很重要的議題。本研究目的為了解社區參與動機(participant motivation)與參與程度對幸福感之影響,並且探討不同社經背景對社區參與之影響。本研究於嘉義縣共發放600份問卷,回收有效樣本496份。結果發現參與動機之人際關係、學習進修與社區認同,參與程度之涉入、控制與全心投入等變項顯著影響生活滿意其表示居民的社區參與程度越高對其生活滿意就越高。男性投入社區參與程度比女性高。 不同年齡對學習進修、涉入和控制均達顯著差異。此研究結果可提供政府單位適時地檢視政策實施的有效性,不僅可瞭解農村居民的社區參與狀況,亦可以反映出他們的生活滿意度,進而提昇身體健康。
第20卷第3期
瞳位追蹤於視覺評估之應用
王稚絜、林晏州
早期視覺評估有賴具專業背景人士的判斷,可能流於主觀,且亦無法反映大眾之意見,本研究應用國際照明學會所提出的色差公式,測量建築物與背景之對比程度,並以瞳位追蹤儀紀錄受測者觀看區域的凝視次數,再以問卷詢問受測者感受到的明顯程度與偏好程度,檢視凝視次數與明顯程度及偏好程度間的關係,並分析色彩對比與受測者感受到的明顯程度之關係。研究結果顯示,凝視次數越高,受測者咸受到的明顯程度也越高,色彩對比越大,受測者就感到越明顯,且凝視次數也就越高。
社區意識對社區營造行為影響之研究:以台灣農村社區為例
郭彰仁
在講求效率與政府經費逐年縮減的狀況下,推動社區居民自發的參與環境改造可以讓社區環境永續經營,並間接促進地區的發展。有關社區居民參與社區營造,除了表現出對社區環境的關懷,也可能與其社區意識有關。因此本研究以農村社區居民為研究對象,旨在透過文獻探討,選取適合之社區意識量表,並檢視在台灣的適用性。其次為驗證社區意識對居民在參與社區營造計畫時對參與行為的影響。研究結果提出適用於台灣的社區意識暈表,同時也驗證了社區意識對居民參與行為的影響。同時在農村社區中影響社區參與的社區意識構面最重要的為「社會連結」;其次是「場所依附」;再其次是「需求滿足與影響力」。研究結果可以作為政府推動社區營造相關計畫之參考。
應用支應性理論探討兒童與青少年的遊戲行為—以宜蘭第二文化中心為例
林建堯、巫沛臻、黃郁琇
現今台灣戶外遊憩空間很多,然多數混雜了不同性別與年齡層的使用者,造成活動類型間彼此發生衝突。 本研究旨在應用支應性理論探討兒童與青少年使用遊憩設施的狀況,以「宜蘭第二文化中心的極限運動場」為研究基地,觀察對象為1-18歲之兒童及青少年。時間為2013年10月至12月間,透過觀察法調查了236位使用者的活動,紀錄包括:環境的物理屬性、使用者屬性和其從事的社會互動與活動類型。結果顯示:不論是社會互動行為或是活動類型,受到年齡的影響皆大於性別的影響。各年齡層行為的差異出現在跑步、溜冰和滑板、攀爬、登高望遠、坐著休息以及溜滑梯中。另外,場域類型確實會影響活動的類型,以整體平坦表面和傾斜平坦表面被感知的支應性類型最多元。
高齡者鄰里公圜休閒活動支應性之研究
李素馨、張淑貞、侯錦雄、胡志宏
高齡者可以藉由休閒活動來調適退休後的生活,鄰裡公園是高齡者最常去的戶外活動場所,公園不同的配置方式與設施影響著高齡者的使用狀況。「支應性」理論提供了一個檢視和預視環境之物理特質與使用者行為關係的方法,藉以了解高齡者的鄰里公園的使用行為與需求,有助於因應台灣進入高齡化社會的休閒空間治理。 本研究旨在以支應性觀點探討高齡者對公園環境之支應性咸知與休閒活動之間的對應關係,硏究共調查了372位高齡者,結果顯示:(1)高齡者之性別和健康狀況會影響休閒活動支應性感知, 男性對嗜好性活動感知較為敏銳,女性對學習性活動感知較為明顯,身體健康狀況較佳者能感知較多的休閒活動支應性。(2)高齡者到訪公園之頻率和各類型休閒活動參與程度會影響休閒活動支應性感知,其中越常到訪公園者越能察覺環境中可支應的休閒活動, 經常從事社交性、消遣性、嗜好性活動者對同屬性的活動也有相對應的感知能力。(3)公園內不同的場所型態可被感知的休閒活動支應性具有顯著差異,且各場所之環境物理屬 性與被感知可支應的休閒活動類型之間存在著合理關係。本研究藉由支應性理論驗證了台中市公園高齡者使用行為之相關論述,並依硏究結果提出相關公園設計建議,期鄰裡公園之環境設施能更強化高齡者之休閒活動認知與使用行為的一致。
第20卷第2期
公共藝術設置之用後評估—以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為例
沈永堂、魏志豪
公共藝術不僅象徵地方場所精神,亦能帶動地方經濟效益發展,生活品質的提升,使得民眾有更多機會,接觸、賞析藝術之美。而公共藝術本身的意義,就在於,民眾的參與及使用。因此,藉由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新建工程公共藝術設置案為例,以《讀.樂公共藝術節》所設置之永久性與臨時性公共藝術作品,了解作品的用後評估,重新檢視公共藝術與地方、使用者間關係。硏究結果顯示整體公共藝術設置皆受使用者正面良性的肯定,契合地方民眾需求,尤以視覺性類型及參與性類型公共藝術作品受到使用者的一致偏好喜愛。綜合兩項作品的特點,無論是材質選用、色彩表達及作品機能性,皆融入於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內外環境,達到良好的協調性,有完整詮釋表現;而概念性類型,由於作品涵義不易被民眾理解,又與週邊環境具有較高的衝突性,難以詮釋完整設計理念。因此,在四項公共藝術類型中,其使用者偏好度較低。最後,本研究建議完善的公共藝術作品,在創作媒材之選用,應充分融入週邊空間環境,具備合宜的設置計畫考量,使作品理念能得到完整詮釋,以凝聚民眾對場所的認同感,建立起場所精神標的性。
風景區之色彩組成與調和對景觀偏好之影響
許嬗鈞、林晏州
本研究目的在於瞭解自然環境之色彩組成與色彩調和程度對於景觀偏好的影響。 實驗透過色彩空間的轉換將200張影像進行色彩屬性量化,而後以投影片方式進行色彩調和 與景觀偏好之問卷調查。 結果顯示,色彩組成與調和程度的不同與景觀偏好具相關性, 當色彩組成偏綠、藍或黃的狀態下,對於此景觀偏好程度越高,而色彩調和對於景觀偏好更有高度正相關性,代表在色彩調和的自然景觀刺激下,人們會越偏好這類型的景觀。 此外本研究初步利用色彩歧異度高低的概念探討色彩調和量化之可能性,發現其之間有著L、a、b歧異度越小則色彩調和越高的趨勢存在。
日照對薄層綠化屋頂植物生長與開花之影饗
章錦瑜、陳國炎
植株低矮的地被頗適合屋頂薄層綠化應用,選擇賞花性高且花期長的植物,較能增進景觀品質。本研究針對8種常見地被植物,探討3種日照環境(100%、70%、40%)對其生長與開花之影響。採試驗方式,地點位於建物屋頂平台,以1年時間調査綠覆率、株高及開花率。結果發現賞花性較佳的是細葉雪茄花與麒麟花,全年開花不斷,於3種日照環境開花均佳,但麒麟花於日照100%開花明顯更多;即使40%日照,開花仍是其中較佳者。但麒麟花於3種日照均生長緩慢,1年都未滿覆,若需提早被覆地表,建議3吋盆苗定植株距需小於10cm;其他7種植物於第2季多已近滿覆狀況。植物於1年試驗期間株高多維持30cm以下,較低矮的是蔓花生與紅尾鐵莧,株高約10cm。 本研究結果可提供未來於不同日照環境栽植賞花性地被之選種參考。
薄層綠化屋頂介質深度對介質溫度之影饗
方智芳
薄層綠化屋頂為減輕載重,多採用淺薄介質,卻因而提高介質溫度,造成植物生長的高溫逆境。故本研究目的是探討台灣地區薄層綠化屋頂介質深度對於介質溫度變動之影響。採用花盆模擬薄層綠化屋頂結構,以5cm、10cm、15cm三種介質深度作為本研究之處理,以熱耦線測量介質溫度。 研究發現在日間,深度15cm的介質溫度顯著低於10及5cm的介質;深度15cm介質的蓄水板水溫亦顯著低於深度10及5cm介質的水溫。 介質溫幅由小而大依序是15、10及5cm及介質。 未來極端氣候日益明顯,建議台灣薄層綠化屋頂的介質宜採用15cm深度,將可提供較穩定的介質環境供植物生長。
第20卷第1期
探索地方改變對地方連結之影響—以花博新生公圜為例
周紓帆、鄭佳昆
地方連結在近年來受到不同領域學者的重視。研究者多認為地方連結經常被視為理所當然存在的,只有在地點劇烈變化後才會意識到。然而,在遊憩領域中很少討論到地方改變對地方連結的影響。本研究目的便是為了解遊憩地點改變時地方連結的變化。本研究採用固定樣本追蹤(Panel)方式對2010年台北花卉博覽會新生公園111位使用者進行調查,得到31位使用者在公園進行關園前、後的地方連結程度變化。 結果顯示根深蒂固感面向在公園關閉後顯著下降,且全部地方連結面向都顯示其初始值與下降值間呈正相關。也就是說,擁有較強連結者在地點無法使用時連結會下降較多。本研究結果希 能補充現有地方連結文獻,並提供規劃管理作為參考。
以景觀評估中之經驗學派方法探討部落客對日月潭之景觀體驗
陳佩君、呂文博、歐聖榮
部落格是遊客記錄與分享真實旅遊經驗的地方,亦可做為研究者分析旅遊議題的相關資料來源。透過景觀評估方法中的經驗學派方法,部落格文章是否呈現人與景觀互動的結果是值得關切的研究議題。本研究分析旅遊部落格內容,文章收集自雅虎奇摩部落格,以"日月潭"為關鍵字搜尋,篩選獲得39篇文章。經內容分析法了解日月潭之景觀元素、感受與情緒。研究結果顯示人們對於日月潭國家風景區景觀元素描述以視覺元素最多,水、山、船、建築物、雲霧、拉魯島、光影較具代表性。對日月潭的整體感受以山、水、霧造成融入感且引發美麗、愉悅、漂亮之情緒為多;水、霧、光影形成之寧靜感則引發悠閒、平靜之情緒。研究證實景觀評估中的經驗學派的確能更深入地瞭解人與景觀互動的過程與結果;透過景觀元素與體驗結果的分析,亦可得知該風景區應當重視的景觀元素。
台灣國家公圜自然景觀之審美價恒
李彥希
近年來在景觀評估的研究中,景觀的審美價值逐漸受到重視,也逐漸應用景觀的審美價值至經營管理實務上。由於審美屬於非商品的資源,因此必需以非使用價值之量測方法來評價審美價值。為了解自然景觀審美價值之向度與影響因素,首先以文獻回顧之方式,建立三個自然景觀審美價值之向度(自然性、適意性及情感性之審美價值)與二個影響審美價值之因素構面(主體背景因素與客體認知因素);然後,分析非市場評價方法,並以條件評價法做為日後評價審美價值之方式。最後,以台灣國家公園為例探討台灣民眾對於自然景觀審美之價值。在自然景觀審美價值因素結構上,台灣民眾對於自然景觀審美的價值多數仍考量自然景觀是否能符合心中想要得到的心理或生理上之效益,其次才是自然景觀美感所帶來之情感體驗及自然生態價值。所以,未來在民眾的美感教育上或許仍需推廣審美在情感體驗及自然生態美感之價值。
植栽特性及微氣候條件對薄層式綠屋頂降溫效果之影響
林晏州、蘇愛媜
屋頂綠化為全球目前十分普及且鼓勵發展之綠化降溫方式。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不同特性之植栽在薄層式綠屋頂之降溫能力及微氣候條件對降溫效果之影響。實驗場地選擇國立臺灣大學造園館屋頂,植栽種類選擇15種不同特性之臺灣原生種植物,針對氣溫、空氣濕度、輻射量、基質濕度、土壤熱通量、反照率、樓板溫度,記錄每5分鐘之平均值,資料分析選用2011年6月至8月每日10時至15時間之數值,而降溫效果為對照組測點溫度減去同時間各測點溫度之差值。研究結果顯示不同植栽在薄層式綠屋頂之降溫效果有顯著差異,進一步分析植栽特性對薄層式綠屋頂降溫效果之影響,結果顯示厚葉、低矮型、細葉或小葉、葉色為綠色之植栽降溫效果顯著較佳,而迴歸分析結果顯示氣溫、輻射量、基質濕度、反照率顯著正向影響降溫效果,而空氣濕度、土壤熱通量顯著負向影響降溫效果。研究結果有助於薄層式綠屋頂建置之植栽選種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