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卷第4期
環境中公共藝術的自然度與偏好之檢視
侯錦雄、黃章展、許雁婷、邱薇之
公共藝術是一種將藝術創作概念和民眾的公共生活空間結合在一起的藝術活動。 公 共藝術品的風格或表現形式眾多,當其設置於不同環境時,民眾對該景觀卻有兩極化的 反應。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公共藝術設置議題中,公共藝術品與環境間的關係,藉由「自 然度」的差異來檢視民眾對整體景觀偏好的影響。 研究中選出各六種不同自然程度之環 境及公共藝術品,以交叉模擬將公共藝術品融合於環境中,對受測者進行自然度感受及 景觀偏好的調查。 研究結果顯示,民眾的景觀偏好會受到藝術品與環境的自然度共同影 響而有顯著差異。 因此,未來在針對公共藝術品的設計上,在自然度不同的環境中設置 不同自然度之公共藝術品時,應考量整體適切性,以達到提升開放空間環境、公共藝術 品、人三者之間的互動關係。
台灣地區生態屋頂植物選種及灌溉管理之研究
蔡建泓、方智芳
本研究在探討台灣地區台北、台中及台南市生態屋頂的適生植物及最適灌溉頻率。於台北文山區、台中太平區、台南仁德區設置生態屋頂裝置,種植20種植物,以生長指 數、覆蓋度及生長覆蓋度指數評估植物的適生性。 並每日監測土壤水分張力,決定各地 的灌溉頻率。 研究結果顯示穗花木藍、腎蕨、武竹、斑葉桔梗蘭、蜘蛛百合、孤挺花及 馬纓丹適合生長在台北、台中及台南。 另台北亦適合蔓花生、蘆薈、馬利筋及射干;台 中適合蔓花生。 在年平均灌溉間隔天數方面,台北平均17天澆灌一次,台中9天澆灌一 次,台南8天澆灌一次。
癌症病患參與治療性園藝活動之福祉初探研究
吳佳晏、陳惠美、林晏州、鐘秀媚
癌症長年來為國人十大死因之首,治療過程中嚴重影響病患之生活品質,因此國 外已有機構開始嘗試利用輔助療法。 本研究考量園藝治療實施於癌症病患之相關研究不 多,效果尚未明確,遂以初探之角度研究癌症病患在接受為期6週之治療性園藝活動後, 瞭解參與者對於園藝活動之偏好、效益認知以及園藝態度轉變。 研究方法採用半結構式 電話訪談,經過彙整分析,結果顯示獲得園藝知識與實質作品是此治療性園藝的吸引 力;癌友偏好精神層次之園藝活動;受訪者認知園藝活動效益多元,且接觸自然是園藝 治療之特性;癌友活動參與後因園藝知識提升而對園藝態度更趨正面。 本研究結果可做 為園藝治療實施於癌症病患之可行性與有效性之評估參考。
從遊客認知價值來探究產業文化資產再生之發展關鍵—以製糖產業文化資產空間為例
顏宏旭、林智惠、李美芬
產業文化資產的價值認同是影響再生的發展關鍵,本研究目的乃透過了解遊客的價 值認知,提出以遊客為出發觀點的再生發展價值重點。 研究首先藉由質化的探索來發展 量化的問卷,並以溪湖及虎尾糖廠調查所得之367份有效問卷來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以 建立遊客之價值認知模式。 分析結果得知在價值模式的七個構面中以「環境空間」價值 (λ= .95)最能反映遊客對產業文化資產的價值,其次是「凝聚認同」價值(λ= .93)、「觀 光體驗」價值(λ= .92)和「精神像徵」價值(λ= .90),再其次是「藝術美學」價值(λ= .88)和「歷史考古」價值(λ= .87),最後則是「社會經濟」價值(λ= .77)。 研究結果從遊 客之價值認知判斷觀點,提供不同於以往由審議專家們的專業評估模式,冀望使未來之 發展能兼具公共性與永續性。
第18卷第3期
日月潭國家風景區民宿業生境品質提升策略
周瑛琪、侯錦雄、黃章展、楊佳翰、袁蓉
近年來,高速鐵路、國道六號及日月潭九族纜車系統等重要交通建設相繼通車營運,以及政府開放陸客來台之政策實行後,日月潭國家風景區觀光吸引力倍增,帶來龐大的遊客量與經濟效益,使得住宿需求量提升,民宿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日月潭國家風景區面臨持續增加的遊憩壓力,當地生態環境也將遭受衝擊;身為民宿重鎮,當地民宿業者與日月潭國家風景區共存共榮,因此民宿業者有義務也有責任維護當地生態環境品質。然而在提升生態環境品質的同時,設置成本通常是業者的首要考量,因此,本研究目的即是在探討如何在最低成本考量下,提升日月潭國家風景區內民宿的生境品質至最佳程度。運用生境面積指數(Biotope Area Factor, BAF)做為衡量生態環境品質之指標,以BAF提出的9種表面型態種材料做為改善內容,使用不同的材料時會有相對應的成本支出,為得知最低的花費成本並達到BAF目標值時各表面型態與材料組合的最佳解,應用Lingo12.0非線性規劃軟體進行多目標規劃(Multiple objectives programming, MOP),計算當制定不同的BAF目標值時,其支出成本之變化率,從中分析針對各類型民宿最佳的操作方式,以做為本研究提出生境品質提升策略之依據。研究結果顯示,有四類的民宿將BAF現況值提升至較低的BAF目標值(BAF=0.3)時, 所花費之相對成本並不高,均在10至20萬左右,但若欲進一步提升至較高的BAF目標值 時,支出成本呈現劇烈變化,其成本增加之變動幅度至少在200%以上,僅第五類民宿其 成本增加率相對較低。依據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各種不同類型民宿提升生境品質的策略。
綠地結構與居住環境品質對生活滿意度之影響
江疹政、翁珮怡、張俊蔘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綠地結構與居住環境品質對生活滿意度之影響。 應用七項結構指數與四項居住環境品質指標(公共污染、公共設施便利性、公園綠地可及性與內部居家環境)探討與居民生活滿意度的關係。 以台中市南區及鄰近區域為研究地點,於範圍內 選取個樣點,共獲得有效問卷份並進行統計分析。 結果發現農地之平均塊區大小、平均形狀指標、面積權重之形狀指標平均值,均與居民的生活滿意度具正相關,即表示農地塊區面積越大、形狀越複雜化,對居民的生活滿意度有助提升;林地之平均塊區大 小與生活滿意度間達顯著正相關,即表示林地塊區面積越大亦對生活滿意度有助益;人工地盤的面積權重之形狀指標平均值與生活滿意度間達顯著負相關,即表示越不規則的 建地或人為設施,會造成該地區的景觀戚到凌亂且生活滿意度下降。 居住環境品質之公共設施便利性對當地居民生活滿意度之影響力最大,其次為內部居家環境,公園綠地可 及性影響力最小。 整體而言,居民對於公共設施便利性之認同度最高,而公園綠地可及 性的認同度最低。本研究結果可提供未來在都市規劃時公共設施、公園綠地設置的參考依據。
施工圍籬綠美化對視覺偏好之影響硏究
張莉欣、余思嫻、鄭明仁、周璫玫
施工圍籬的綠美化手法,因建商之不同而呈現多元樣貌,施工圍籬綠美化對改善工地環境視覺品質的實際影響,目前仍有待探討,故本研究之目的是在探討施工圍籬綠美化形式對民眾視覺偏好之影響,透過現地調查法選出張代表性照片,針對四種不同圍籬美化形式、植栽組合基本元素、植栽維管完善程度、以及附加設施(雨遮)之有無等變項進行探討,以問卷調查法針對一般民眾進行現地訪員調查。硏究結果顯示,施工圍籬美化形式上,以彩繪、帆布、綠化來美化,相較於傳統無樣式的施工圍籬,皆會對視覺偏好產生顯著影響。而在綠化形式上,植栽顏色種以上(綠、紫、紅、黃色)之視覺偏好評分較單-植栽顏色(綠色)的施工圍籬來得高;植物枝葉生長習性亦會影響視覺偏好;植栽設計樣式,幾何圖案之視覺偏好評值高於自然圖案;植栽維管完善程度則是,植栽生長無不良情形者之視覺偏好評值,顯著高於植栽生長不良情形達25%丶50%與75%者;至於附加設施物(雨遮)的有無,並不會對視覺偏好產生顯著影響,本研究結果可供未來政府推動施工圍籬綠化與施工圍籬綠化設計之參考。
都市居住環境品質認知與居民生活品質關係之研究
葉源鎰、曾文威
居住環境品質是環境品質與生活品質之交集,為能深入瞭解個體與環境特徵之互動關係,本研究以國內都市地區居民為研究對象,來瞭解個體對居住環境品質及生活品質的多面向認知,並探討此兩變項之影響關係。 由於國內目前尚缺乏完整的居住環境品質評估架構,因此本研究根據Bonaiuto、 Fornara與 Bonnes(2003, 2006)的都市居住環境品質認知量表(Revised Perceived Residenti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R-PREQ)為基礎所修改之簡易量表,透過驗證性因素分析確認居住環境品質認知量表應用於台灣居民上之適切性。 確認量表之信效度後,始針對回收之有效樣本位台中市都會區居民進行調查,藉以探討都市居民之居住環境品質認知及生活品質之間的影響關係,並且發現居住環境品質對於生活品質具有正向影響。 本研究結果期望可提供後續相關研究一適用於台灣地區之都市居住環境品質的測量工具,並且對於公私部門在進行都市計畫通盤檢討或都市規劃設計時,所需考量的居民居住環境品質之影響要素及改善方針,維護環境使用效能與居民之生活品質。
第18卷第2期
應用BAF概念於綠色旅遊基地規劃
黃章展、吳佩玲、侯錦雄、陳義勛
全球氣候變遷問題日益嚴重,促使各國政府開始重視環境保育以及節能減碳之議 題,但是近年來因旅遊產業所帶來的商機,造成旅遊產業過度的發展,帶來了環境生 態、社會文化、與經濟等負面衝擊。 綠色旅遊強調保護一個地區的美好景觀,對於舊有 建築之再利用,對該地區的發展總量設限。 本研究以日月潭國家風景區伊達邵商圈為研 究範圍,依都市計畫分區,對於整體環境表面形態做全面的調查,計算出其生境面積指 數(Biotope Area Factor, BAF),以了解綠化程度的現況,並針對尚未達到BAF目標值之 地區提出改善建議。 研究結果顯示,日月潭伊達邵商圈之各土地使用分區中以旅遊服務 中心用地及廣場兼停車場用地之BAF較低,尚未達到德國柏林的BAF目標值(≧0.3), 而住宅區、商業區、學校用地等雖然有達到BAF之目標值,但是可以看出尚有成長的空 間;而就尚未達到目標值之分區,先由公有地或公共空間部分(如廣場、道路)開始進 行提升;對於不足以提升到目標值部分計算出達到目標值所需成本,建議日月潭國家風 景區管理處提供獎勵或補助,以營造經費補助的方式,鼓勵私有地地主發展垂直綠化及 綠屋頂以提升BAF值。
從社會資本探討農村居民參與社區環境改造行為模式
郭彰仁
農村再生係因應整體農村發展之需要,以現有農村社區為中心,強化由下而上的共 同參與制度,建立農村整體再生活化,並強調農村產業、自然生態與生活環境之共同規 劃及建設,注重農村文化之保存與維護及農村景觀之綠美化。 因此要如何促進居民參與 其自身環境改造,是相當值得研究的議題。 本研究以農村社區居民為研究對象,探討社 區居民參與環境改造的行為模式,並檢驗此模式之配適度;並進一步探討影響社區居民 參與環境改造行為的影響因素,並瞭解各因素之間的因果關係。 此外郭彰仁等人(2009) 亦檢驗了計畫行為理論在社區居民參與環境改造行為上的適用性,因此本研究擬進一步 探討居民的社會資本對此一模式之影響。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收集,以SEM (結構方程模式)為分析工具,共計獲得有效問卷615份。 並依「高社會資本」與「低社 會資本」,分別進行模式的建構與差異性檢定。 本研究實證結果再度驗證了社區居民參 與環境改造「行為」顯著受到「主觀規範」、「參與態度」、「行為控制知覺」與「參 與行為傾向」影響,且參與行為傾向對參與行為也有顯著正面影響;同時自我效能亦是 影響行為控制知覺的重要因素;此外社會資本不同之社區居民在模式上有部分差異性。
研究結果亦針對後續執行居民參與農村社區環境改造工作提出建議。
從休閒農場探討農業旅遊品質指標建構之研究
李青松、車成緯
農業近來因休閒意識的興起,開始從原生產性事業部分轉型為服務性事業,並且與 旅遊結合發展,形成農業旅遊之風氣,而如何有效提升農業旅遊的整體品質成為重要的 討論議題,因此建構農業旅遊品質指標之框架作為衡量基礎是值得深入探討的。 本研究 採取層級分析法(AHP)來分析各項農業旅遊品質指標,以期作為未來相關單位的參考。研究結果發現:在個別觀點方面,不同領域之休閒農業相關專業人士各有其偏重的品質 指標;而整體觀點方面,遊程體驗服務為較重要指標。 因此本研究建議新進之農場投資 者在投入農業旅遊時,應將遊程體驗與餐飲服務作為優先檢視項目。
台中地區生態屋頂適生植物之研究
方智芳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灣中部地區生態屋頂的適生植物,研究低莖(株高≦ 30 cm)、 高莖(株高> 30 cm)、多肉及球莖等四類植物(共計18種)在3種排保水板(南海、寶 銳及方智排保水板)中的生長指數。 研究顯示在低莖植物中,銀紋沿階草的生長指數最 高,其次為結縷草、沿階草及百慕達草。 高莖植物中,生長指數由高至低依序為斑葉桔 梗蘭、武竹、食用鳳梨、黃紋萬年麻及射干。 多肉植物生長指數以洋吊鐘最高,其次為 蘆薈及松葉牡丹。 球莖植物中,以文殊蘭的生長指數最高,其次依序為蜘蛛百合及孤挺 花。 排保水板種類對於多數植物的生長指數不具影響性,但結縷草較適合生長在蓄水量 較高的南海及寶銳排保水板。 斑葉桔梗蘭最適合生長在蓄水量最高的寶銳排保水板。 黃 紋萬年麻及松葉牡丹最適合生長在蓄水量最低的方智排保水板。 整體而言植物種類對於 生長指數的影響性高於排保水板。
第18卷第1期
場所之自然度對情緒體驗的影響之研究─以台中市西屯區住宅區為例
侯錦雄、林宗賢、陳怡伶
在人類與環境的互動過程中,場所是作為一種地方認同的單元,場所的土地使用就
是一種具體的表現。目前都市內的住宅空間深受土地使用分區管制的影響,土地使用型態改變了住宅區的自然狀態,亦對於人們的情緒感受造成影響。本研究嘗試探討都市住宅區的自然度,是否影響人們的場所情緒。選定台中市西屯區325個住宅景觀單元,以BAF計算其自然度,並以結構式問卷調查情緒感受。研究結果發現:(一)住宅區整體給人強烈的明亮感和愉快感。(二)住宅區自然度與單調感和無趣感有顯著相關。(三)集群分析結果得到三種住宅類型,分別為「品味樂活型」、「平凡樸實型」與「繁華喧囂型」。(四)正面情緒多集中於「品味樂活型」住宅區。據上述研究成果建議,適度的調整提升住宅區內之自然度,可帶給人們正面的情緒感受,未來可進一步探討環境屬性與空間構成要素對情緒之影響。
景觀特徵演算法於知覺自然度量測之運用
何立智、張俊彥、陳建中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運用發展於視覺神經領域的景觀特徵演算法,建構知覺自然度量測模型,並探討該模型在使用上之信度與效度表現。知覺自然度(Perceived Naturalness)目前的量測方法是以受測者的主觀報告為主,而客觀與具有理論基礎的測量方法仍有待發展。景觀特徵演算法(Scene Gist Algorithm, SGA)是視覺神經科學(Visual Neural Science)領域中發展出以影像為基礎,量測環境特徵的一套演算方法。該演算法是運用自然環境與人工環境在影像中,單位空間內明暗變化之不同為基本原理,來判別知覺自然度。SGA在過去的研究上大多運用於不同景觀類別(如森林、海岸、都市)的辨識,本研究則探討該演算法應用於知覺自然度辨識上之適用性及效能變化(信度、效度)。研究的結果顯示,知覺模型的自然度辨識達95.3% (自然與都市二類別的辨識模型),而模型的訓練影像數目及影像內容的差異性是影響模型信度與效度的兩個主要因素。
原風景與景觀知覺關係之研究
陳佩君、歐聖榮、呂文博
原風景為環境態度的基礎,可作為研究個人的原風景內容及其對空間體驗影響的範式。故本研究以個人成長階段之景觀經驗亦即「原風景」為出發點,探討原風景的意義及原風景與個體在景觀知覺之關係。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資料收集採取立意抽樣,樣本選擇共15人,以20歲以上不同年齡層作為區隔,以了解不同年齡層的人其原風景的組成元素是否存在差異。研究結果發現,受訪者覺得會觸動人心的風景通常與成長之原風景構成有關,並且原風景亦影響個人之選擇與決策,例如旅遊地點的選擇、行業的選擇等,及在環境訊息處理上的選擇(如對自然環境變化的關注等)。整體而言兒童與青少年時期日常遊戲的場所是個體對環境印象最深刻的地方,亦是較具意義之處所,故日常的生活環境實為塑造當地人們對景觀知覺之關鍵。
金門國家公園文化創意與保育產業經營績效評估
林晏州、林寶秀、蘇愛媜、曾偉宏
保育是國家公園設立的三大目標之一,近年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導入文化創意概念發展文創保育產業,致力提升保育之效能。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評估金門國家公園推動文化創意保育產業的經營績效。此經營績效主要是以遊客對於本研究定義之五個文創保育產品面向之重要性與滿意度認知作為評估指標。本研究於2010年9月至11月進行遊客調查。研究結果顯示,遊客對於金門國家公園五個文創保育產品面向皆有良好的評價,其中以閩南傳統建築與文化之滿意度最高。此外,不同旅遊目的及旅遊方式之受訪者對於五大面向的重視程度排序及滿意度略有不同。建議未來國家公園應將保育工作視為文創產業,並設計包含不同文創保育產品的遊程,以滿足遊客之不同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