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卷第4期
與生命體互動的認真性休閒行為意義 —以爬寵飼養活動為例
趙芝良、陳瑋苓
本研究旨在探討非運動競賽型之寵物飼養的認真性休閒行為意義,且進一步地探討 認真性休閒行為間的關係。藉由理論性抽樣為原則,以滾雪球抽樣結合深度訪談及紮根 理論法進行資料收集與分析。研究結果發現,爬寵飼養者的認真性休閒行為是由13個重 要的範疇所組成,而進一步探究彼此的關係發現,認真性休閒行為歷程是由「活動技術 性主軸」與「社交性發展主軸」二大發展與組成。依據研究結果,針對「具有與生命體 互動的認真性休閒本質」及『「活動技術性主軸」與「社交性發展主軸」為爬寵飼養認 真性休閒行為歷程的二大主軸』等議題進行討論,進一步提出後續研究建議。
台中都會公園之永續景觀管理 ─生境面積因子方法應用
侯錦雄、邱薇之
公園綠地保存許多因都市土地開發而喪失的生態系統功能。本研究引介歐美之經 驗,以「生境面積因子工具」(Biotope Area Factor, BAF)作為指標,評估都市公園綠地 環境現況。經資料蒐集及彙整,將土地使用所造成的景觀型態共分為14種景觀同質單元 (含不同開放程度之鋪面、水體、建築物之綠覆面及各類型植栽),依景觀同質單元為 空間劃分之單位,評估各類自然資源的生產效益和土地使用整體的生態有效度。依據台 中都會公園之棲地背景與設立之功能需求,檢視現況各使用密度區域之生態價值,並訂 定各使用密度區域之BAF目標值。後續提出永續景觀管理策略,給予各類景觀同質單元 分區管理之建議,使景觀資源能保有穩定且持續的生產力、安全性、環境保護、生存力 與接受度,使該環境得以永續發展。
台灣中部地區生態屋頂減熱效果之研究
方智芳
本文旨在探討台灣中部地區生態屋頂之減熱效應,以植栽茂密度指數、土壤水分張 力、介質比例、植栽種類為參數,探討各參數對於減熱之影響。 於生態屋頂中選擇蜘蛛 百合(Hymenocallis speciosa)、結縷草(Zoysia japonica)、松葉牡丹(Portulaca grandiflora)、 蔓荊(Vitex rotundifolia)及裸露土壤為實驗小區,在各小區底部監測溫度之變化。 研究顯 示影響日間底部溫度的因子,其影響力依序為土壤水分張力及茂密度指 數,其中底部溫 度與茂密度指數呈負相關(Beta =-0.51),與土壤水分張力呈正相關(Beta = 0.635)。 影響 夜間底部溫度的因子,影響力依序為茂密度指數、土壤水分張力及介質比例。 其中底部 溫度與前二者呈正相關(Beta值分別為0.429及0.368),與介質比例(80%介質)呈負 相關(Beta =-0.244)。 植栽種類及裸露土壤在日間的底部溫度表現,由高至低依序為裸露 土壤、蜘蛛百合、松葉牡丹、結縷草及蔓荊。 夜間底部溫度由高至低依序為結縷草、蔓 荊、蜘蛛百合、松葉牡丹及裸露土壤。
景觀體驗與地方意義關係的解構與重組
高育芸、李英弘
本文將暫時跳脫傳統與慣用的景觀評估框架來思索當景觀成為地方,個體從置身 事外轉化為投入其中的過程,關注於更廣泛的人地關係以及更深層的在地體驗與意義。以文獻回顧的方式,回溯景觀體驗發展脈絡與理論架構,並蒐集地方意義論述的相關文 獻,根基於地方研究的現象學主軸,輔以環境心理學及社會心理學對於地方理論的詮 釋,解構再重組景觀體驗的階層模型。 本文以「體驗的層次」與「意義的位置」作為模 型建構的思考方向,提出一個地方概念的類金字塔三階層模型。 最底層的「實質層」是 人與地方接觸體驗的基礎階段,屬於物理實質環境的表層認知與生物性的情緒與反應層 面。 中間層的「個人層」強調個人的過去經驗、記憶、情感與地方間的特殊連結,所構 成的意義仍屬個人心理性的。 上層「社會層」屬於社會情境脈絡以及同儕團體介入互動 的關係網絡,此階段生成的意義是堆疊合成的共享意義。 上述實質與個人層面歸屬於環 境心理學,而文化層面歸屬於社會心理學範疇。 意義根植於經驗而生,而經驗則仰賴於 人與地方的互動。 個體長時間投入或頻繁接觸地方,令景觀不再只是被觀看的客體,而 轉化成為與之相容的地方意義和體驗。
第17卷第3期
以地方節慶探討地方依附、社區意識對節慶活動知覺效益之影響
李青松、楊明青、車成緯
由於地方節慶多帶有濃厚的地方色彩,所以地方居民對地方環境的融入程度是否能影響他們認同地方節慶所帶來的效益有其重要性,而環境又可區分為實際環境與社會環境二部分,因此地方居民的地方依附、社區意識對節慶活動知覺效益之影響程度,是值得深入討論的議題。本研究經整理台灣地區近年來的地方節慶活動後,以辦理時間長達十年以上,且目前持續仍有辦理活動的「土城桐花節」做為地方節慶活動的個案探討,經分析發現土城居民對地方節慶活動知覺效益呈現正面評價,且地方依附與社區意識皆會對節慶活動知覺效益產生正向影響。研究建議地方節慶宜深度強化主題印象,將地方節慶的文化創意結合在地文化與資源特色,藉由地方居民的在地認同,以吸引外地遊客到此參與體驗活動,達到地方節慶永續經營之目的。
綠地空間對鄰近民眾健康之影響
江彥政、陳怡伶、黃光亮、翁珮怡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綠地空間與呼吸道健康情形、呼吸道就診情形及健康促進情形之間的關係。利用地理資訊系統(GIS)依照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之土地使用分類取得綠地空間資料,並依該資料計算綠地面積及綠覆率。利用呼吸道健康、就診情形、健康促進與不同綠地參與狀況作為問卷,依嘉義市東西區9個聯合里之人口比例分配問卷數,調查本身曾有呼吸道疾病之民眾,填寫自我評估呼吸道健康狀況之問卷,獲得有效問卷456份。研究結果顯示,綠地面積、綠覆率分別與健康促進皆達顯著正相關;而與呼吸道健康、就診情形間均無達顯著水準。就綠地參與月平均次數和花費時間方面,到訪綠地次數和花費時間越多者,其對健康促進越佳;但對呼吸道健康與就診情形並無達顯著差異。不同活動目的分別對三項健康變項均無達顯著差異。本研究結果提供未來都市計畫進行通盤檢討變更時,公園用地面積和數量之參考依據,以提升當地休閒生活品質及居民身心健康。
永續旅遊中的志工:從深化認真性休閒特質談起
趙芝良、蔡筱芸
本研究由認真性休閒觀點(Stebbins, 1982, 2001),並結合Stebbins (1992a)所提之利益假說概念,以林務局八大林管處管轄之國家森林志工為對象,檢視認真性休閒中職涯志工的特質,並探討特質及利益假說的關係。調查期間自2010年2月28至5月7日,共獲得有效問卷331份;結果顯示,第一,在認真性休閒特質驗証上,聚合為「個人努力」、「職涯歷程」、「個人及群體持續性效益」、「獨特特質」與「認同感」等五項特質。第二,基於利益假說與認真性休閒特質的概念,結果發現個人努力與獨特特質會影響利益假說中的代價/報酬,而代價/報酬則會反饋於職涯歷程、持續性效益與認同感。依據上述研究結果,提供認真性休閒特質應用於志願服務人力資源管理的實務與策略。
都市居住環境品質認知、鄰里依附與知覺恢復力關係之研究
葉源鎰、曾文威、吳靜思
本研究依據Bonaiuto、Fornara與Bonnes (2003, 2006)的居住環境品質認知(R-PREQ)理論,Kaplan與Kaplan (1989)的注意力恢復理論(ART),和Purcell、 Peron與Berto (2001)的恢復量表(R-PRS)為基礎,探討都市居住環境品質認知、鄰里依附與知覺恢復力之關係。調查對象以台中市進階型健康社區為主,採立意抽樣問卷調查法,共取得139份有效樣本進行分析。研究結果發現:一、「鄰里依附」會 正向中介影響「都市居住環境品質認知」與「知覺恢復力」間之關係;二、都市居住環境品質認知中的建築與城鎮規劃、道路可及性、鄰居互動關係、福利設施、遊憩設施、大眾運輸設施等因素特徵值愈高時,居民與其居住環境之間的情感連結程度則會愈高;三、居民對於其居住環境的情感連結程度愈高,其知覺恢復力也會愈高,特別在「偏好感」與「熟悉感」上有顯著的關係。研究結果顯示居住環境被視為具有恢復潛力的原因,是因為人們喜愛其居住環境而產生的情感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