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第17卷第4期

與生命體互動的認真性休閒行為意義 —以爬寵飼養活動為例

趙芝良、陳瑋苓

本研究旨在探討非運動競賽型之寵物飼養的認真性休閒行為意義,且進一步地探討 認真性休閒行為間的關係。藉由理論性抽樣為原則,以滾雪球抽樣結合深度訪談及紮根 理論法進行資料收集與分析。研究結果發現,爬寵飼養者的認真性休閒行為是由13個重 要的範疇所組成,而進一步探究彼此的關係發現,認真性休閒行為歷程是由「活動技術 性主軸」與「社交性發展主軸」二大發展與組成。依據研究結果,針對「具有與生命體 互動的認真性休閒本質」及『「活動技術性主軸」與「社交性發展主軸」為爬寵飼養認 真性休閒行為歷程的二大主軸』等議題進行討論,進一步提出後續研究建議。

台中都會公園之永續景觀管理 ─生境面積因子方法應用

侯錦雄、邱薇之

公園綠地保存許多因都市土地開發而喪失的生態系統功能。本研究引介歐美之經 驗,以「生境面積因子工具」(Biotope Area Factor, BAF)作為指標,評估都市公園綠地 環境現況。經資料蒐集及彙整,將土地使用所造成的景觀型態共分為14種景觀同質單元 (含不同開放程度之鋪面、水體、建築物之綠覆面及各類型植栽),依景觀同質單元為 空間劃分之單位,評估各類自然資源的生產效益和土地使用整體的生態有效度。依據台 中都會公園之棲地背景與設立之功能需求,檢視現況各使用密度區域之生態價值,並訂 定各使用密度區域之BAF目標值。後續提出永續景觀管理策略,給予各類景觀同質單元 分區管理之建議,使景觀資源能保有穩定且持續的生產力、安全性、環境保護、生存力 與接受度,使該環境得以永續發展。

台灣中部地區生態屋頂減熱效果之研究

方智芳

本文旨在探討台灣中部地區生態屋頂之減熱效應,以植栽茂密度指數、土壤水分張 力、介質比例、植栽種類為參數,探討各參數對於減熱之影響。 於生態屋頂中選擇蜘蛛 百合(Hymenocallis speciosa)、結縷草(Zoysia japonica)、松葉牡丹(Portulaca grandiflora)、 蔓荊(Vitex rotundifolia)及裸露土壤為實驗小區,在各小區底部監測溫度之變化。 研究顯 示影響日間底部溫度的因子,其影響力依序為土壤水分張力及茂密度指數,其中底部溫 度與茂密度指數呈負相關(Beta =-0.51),與土壤水分張力呈正相關(Beta = 0.635)。 影響 夜間底部溫度的因子,影響力依序為茂密度指數、土壤水分張力及介質比例。 其中底部 溫度與前二者呈正相關(Beta值分別為0.429及0.368),與介質比例(80%介質)呈負 相關(Beta =-0.244)。 植栽種類及裸露土壤在日間的底部溫度表現,由高至低依序為裸露 土壤、蜘蛛百合、松葉牡丹、結縷草及蔓荊。 夜間底部溫度由高至低依序為結縷草、蔓 荊、蜘蛛百合、松葉牡丹及裸露土壤。

景觀體驗與地方意義關係的解構與重組

高育芸、李英弘

本文將暫時跳脫傳統與慣用的景觀評估框架來思索當景觀成為地方,個體從置身 事外轉化為投入其中的過程,關注於更廣泛的人地關係以及更深層的在地體驗與意義。以文獻回顧的方式,回溯景觀體驗發展脈絡與理論架構,並蒐集地方意義論述的相關文 獻,根基於地方研究的現象學主軸,輔以環境心理學及社會心理學對於地方理論的詮 釋,解構再重組景觀體驗的階層模型。 本文以「體驗的層次」與「意義的位置」作為模 型建構的思考方向,提出一個地方概念的類金字塔三階層模型。 最底層的「實質層」是 人與地方接觸體驗的基礎階段,屬於物理實質環境的表層認知與生物性的情緒與反應層 面。 中間層的「個人層」強調個人的過去經驗、記憶、情感與地方間的特殊連結,所構 成的意義仍屬個人心理性的。 上層「社會層」屬於社會情境脈絡以及同儕團體介入互動 的關係網絡,此階段生成的意義是堆疊合成的共享意義。 上述實質與個人層面歸屬於環 境心理學,而文化層面歸屬於社會心理學範疇。 意義根植於經驗而生,而經驗則仰賴於 人與地方的互動。 個體長時間投入或頻繁接觸地方,令景觀不再只是被觀看的客體,而 轉化成為與之相容的地方意義和體驗。

​第17卷第3期

以地方節慶探討地方依附、社區意識對節慶活動知覺效益之影響

李青松、楊明青、車成緯

由於地方節慶多帶有濃厚的地方色彩,所以地方居民對地方環境的融入程度是否能影響他們認同地方節慶所帶來的效益有其重要性,而環境又可區分為實際環境與社會環境二部分,因此地方居民的地方依附、社區意識對節慶活動知覺效益之影響程度,是值得深入討論的議題。本研究經整理台灣地區近年來的地方節慶活動後,以辦理時間長達十年以上,且目前持續仍有辦理活動的「土城桐花節」做為地方節慶活動的個案探討,經分析發現土城居民對地方節慶活動知覺效益呈現正面評價,且地方依附與社區意識皆會對節慶活動知覺效益產生正向影響。研究建議地方節慶宜深度強化主題印象,將地方節慶的文化創意結合在地文化與資源特色,藉由地方居民的在地認同,以吸引外地遊客到此參與體驗活動,達到地方節慶永續經營之目的。

綠地空間對鄰近民眾健康之影響

江彥政、陳怡伶、黃光亮、翁珮怡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綠地空間與呼吸道健康情形、呼吸道就診情形及健康促進情形之間的關係。利用地理資訊系統(GIS)依照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之土地使用分類取得綠地空間資料,並依該資料計算綠地面積及綠覆率。利用呼吸道健康、就診情形、健康促進與不同綠地參與狀況作為問卷,依嘉義市東西區9個聯合里之人口比例分配問卷數,調查本身曾有呼吸道疾病之民眾,填寫自我評估呼吸道健康狀況之問卷,獲得有效問卷456份。研究結果顯示,綠地面積、綠覆率分別與健康促進皆達顯著正相關;而與呼吸道健康、就診情形間均無達顯著水準。就綠地參與月平均次數和花費時間方面,到訪綠地次數和花費時間越多者,其對健康促進越佳;但對呼吸道健康與就診情形並無達顯著差異。不同活動目的分別對三項健康變項均無達顯著差異。本研究結果提供未來都市計畫進行通盤檢討變更時,公園用地面積和數量之參考依據,以提升當地休閒生活品質及居民身心健康。

永續旅遊中的志工:從深化認真性休閒特質談起

趙芝良、蔡筱芸

本研究由認真性休閒觀點(Stebbins, 1982, 2001),並結合Stebbins (1992a)所提之利益假說概念,以林務局八大林管處管轄之國家森林志工為對象,檢視認真性休閒中職涯志工的特質,並探討特質及利益假說的關係。調查期間自2010年2月28至5月7日,共獲得有效問卷331份;結果顯示,第一,在認真性休閒特質驗証上,聚合為「個人努力」、「職涯歷程」、「個人及群體持續性效益」、「獨特特質」與「認同感」等五項特質。第二,基於利益假說與認真性休閒特質的概念,結果發現個人努力與獨特特質會影響利益假說中的代價/報酬,而代價/報酬則會反饋於職涯歷程、持續性效益與認同感。依據上述研究結果,提供認真性休閒特質應用於志願服務人力資源管理的實務與策略。

都市居住環境品質認知、鄰里依附與知覺恢復力關係之研究

葉源鎰、曾文威、吳靜思

本研究依據Bonaiuto、Fornara與Bonnes (2003, 2006)的居住環境品質認知(R-PREQ)理論,Kaplan與Kaplan (1989)的注意力恢復理論(ART),和Purcell、 Peron與Berto (2001)的恢復量表(R-PRS)為基礎,探討都市居住環境品質認知、鄰里依附與知覺恢復力之關係。調查對象以台中市進階型健康社區為主,採立意抽樣問卷調查法,共取得139份有效樣本進行分析。研究結果發現:一、「鄰里依附」會正向中介影響「都市居住環境品質認知」與「知覺恢復力」間之關係;二、都市居住環境品質認知中的建築與城鎮規劃、道路可及性、鄰居互動關係、福利設施、遊憩設施、大眾運輸設施等因素特徵值愈高時,居民與其居住環境之間的情感連結程度則會愈高;三、居民對於其居住環境的情感連結程度愈高,其知覺恢復力也會愈高,特別在「偏好感」與「熟悉感」上有顯著的關係。研究結果顯示居住環境被視為具有恢復潛力的原因,是因為人們喜愛其居住環境而產生的情感連結。

​第17卷第2期

觀賞者對農村道路景觀之認知

張淑貞

台灣農村因受到經濟及社會變遷,不論內在或外在已產生劇烈變動,高密度化、現代化、高運輸化等,使得傳統農村風貌逐漸消失。道路除了具有交通功能外,也引領用路人認識當地之景觀風貌,因此本研究即以農村地區之道路景觀照片為測量主體,探討哪些景觀元素和景觀知覺會影響農村風貌認知。研究結果顯示:(1)景觀知覺中的「環境性」和「秩序性」對農村風貌認知有顯著影響力,且越自然和雜亂之景觀越有農村風貌。(2)綠色植生對農村風貌認知的建構,以及塑造農村景觀的美質、自然和親切感均有顯著幫助,尤以農作物影響力最大。(3)負面人造物景觀會降低農村風貌的認知,且會讓人覺得農村景觀不好看、人工化和雜亂感,尤以水泥建築影響力最大。整體而言,農田是人們對農村風貌最具代表之元素,但不可忽略野生植被和雜亂也是多數人對農村景觀之印象。

組合盆栽屬性對消費者偏好之影響

呂博婷、林晏州

組合盆栽屬於一種盆花的應用類型,除了適合居家與辦公環境佈置外,也是非常受
歡迎的饋贈禮品,近年來逐漸成為國內花卉市場之主流。本研究之目的為了解組合盆栽屬性對消費者偏好之影響,並將受訪消費者分為自用和送禮兩類型,分析其對各方案排序、偏好評估結果之差異,擬訂適宜的行銷策略方案。本研究蒐集店家實際販售組合盆栽商品型錄照片,經整理後共有5張測試用樣本和100張正式樣本,予受訪者進行評分。研究結果顯示,不同購買目的之受訪者均偏好價格相對便宜、植物株數較多、以觀花植物為主體的組合盆栽類型。送禮型受訪者特別偏好大型、白色系觀花植物,而自用型受訪者特別偏好中型與大型尺寸、特別不偏好觀葉植物。當盆栽中植物數量增加時,自用型受訪者較送禮型者願付較高的價格購買。整體而言,本研究建議組合盆栽應多生產中型尺寸、約2000元左右價位、以觀花植物為主之商品,並多發展以白色系觀花植物為主體進行搭配組合,並適當豐富組合商品之內容,增加銷售上的價值。

觀賞天花板綠化景觀對牙科診療知覺壓力減輕之效果

許恒睿、陳惠美、張俊彥

本研究主要探討病患觀賞診療室天花板綠化景觀對其在接受牙醫診療過程中壓力減輕之效果,同時界定影響綠化景觀壓力減輕效果之因素。研究地點選擇在臺北市信義區的某牙醫診所,在該診療室張貼天花板綠化景觀,讓患者彷彿躺在樟樹樹蔭下接受診療。本研究問卷主要包含個人基本資料、景觀偏好以及壓力減輕效果(疼痛減輕、恐懼減輕、緊張情緒減輕)三部分。研究結果顯示,病患對此綠化景觀偏好程度相當高,而且不因性別、年齡或觀賞時間而異;受訪者對於綠化景觀的感受多為正面,主要有放鬆紓壓、清新自然、愉快舒服、優美茂盛、新奇有趣;觀賞綠化景觀確實可以減輕病患接受牙醫診療的壓力,而且壓力減輕效果僅受景觀偏好影響,與性別、年齡、觀賞時間無關。

蘭嶼原住民觀光衝擊之探討:從社區依附理論觀點

吳英偉、陳慧玲

近年來蘭嶼在原住民文化意識抬頭,及國家觀光政策計畫的推動下,逐漸興起以部落為觀光發展單位提供遊客親近自然,體驗異族文化的深度觀光方式;然而由於其社會文化及自然環境資源之獨特性,更突顯出資源保存和觀光發展間平衡的急迫性。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瞭解居民對觀光衝擊的認知及態度,並從社區依附觀點和產業依賴程度探討其對觀光衝擊認知的影響。研究同時採量化及質性方法,透過與當地居民的深度訪談和居住於蘭嶼六個部落的居民為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總計獲得103份有效問卷並使用SPSS 12.0來執行資料分析。研究發現蘭嶼居民大致上皆認為發展觀光提升居民就業機會並有助部落文化的傳承,也多認同未來可朝生態觀光的方向發展。缺乏長期規劃和有效資金使用是主要的發展限制。同時,當居民對社區依附情感越強,越認同觀光對文化推廣和經濟提升的效果,且也越支持觀光發展。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觀光發展相關政策制定和管理上的建議。

​第17卷第1期

遊客溫泉旅遊目的地個性對飲食體驗的影響—以北投溫泉區為例

林宗賢、劉佳旻、王乃玉、王維靖

過去有關溫泉區看法與感受的相關研究,甚少探討遊客旅遊目的地個性與飲食體驗議題,本研究目的為探討溫泉遊客是否具有明確的旅遊目的地個性知覺與飲食體驗內涵,且旅遊目的地個性是否影響其飲食體驗。經北投溫泉區自填式問卷調查,收集313份有效問卷,分析結果顯示北投溫泉旅遊目的地個性為單純的、養生的、華貴的與念舊的;飲食體驗包含健康實驗與生活轉移二個向度;而以旅遊目的地個性為遊客分類變數,可合理將遊客區分為一般大眾型、健康保健型與低調奢華型,且不同旅遊目的地個性的遊客其飲食體驗顯著不同。上述研究成果不僅發現溫泉遊客具有明確的飲食體驗,且旅遊目的地個性為一有效之市場區隔變數;同時暗示將北投溫泉區視為一個人來描述時,遊客對溫泉區有多面向的旅遊目的地個性知覺,反映出溫泉旅遊發展的「後現代觀光」現象。

生活型態與休閒智能、公園使用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台中市五十歲以上居民為例

侯錦雄、郭彰仁、曾柏勳

根據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預估,台灣高齡人口到2031年會上升到20.07%,趨近於高齡化社會;因此政府公共福利建設與中高齡族群的休閒生活場所如何規劃設計等相關議題便顯得相當重要。相關研究指出提升中高齡族群在生活與遊憩上的活動力及幸福感可增進中高齡族群的健康狀態進而減輕國家財政上的負擔。過去在中高齡族群休閒活動的研究中,多半是針對具有特殊狀況之長者或是以安養院為主題作相關研究,較少提及中高齡族群從事休閒活動所獲得之感受;整體性地探討生活型態、休閒智能及公園使用滿意度的相關研究中,也少有針對中高齡人口所作的相關研究。故本研究為瞭解中高齡族群在從事休閒活動中對於公園環境的感受,選擇以在台中市公園內從事休閒活動之中高齡族群為調查對象,利用結構式問卷進行遊憩行為調查。研究結果發現:1.中高齡族群在生活型態上經由簇群分析後得到四個類群,分別命名為「利益取向型」、「自立務實型」、「休閒享樂型」、「領袖氣息型」。2.休閒智能經因素分析後得到兩個構面,
分別為「重視休閒感受」及「重視實質活動」。3.檢定不同的生活型態與休閒智能顯示,中高齡族群的休閒智能會因其生活型態類型不同而有所差異。4.不同生活型態的中高齡族群,在公園的使用滿意度上,如分佈狀況、規劃設計及環境品質的滿意度有顯著差異。

土地開發程度對自然度感受及生心理反應之影響

翁珮怡、江彥政、張俊彥

本研究目的乃藉由景觀生態與景觀生心理二大學門之串連來進行研究,以明瞭不同土地開發程度與使用者生心理效益之關係,並應用空間量化分析方法探討:(1)不同土地開發程度對使用者自然度感受的影響;及(2)使用者的自然度感受與生心理感受之關係。本研究以陽明山國家公園為研究基地,進行影片拍攝。土地開發程度方面,利用GIS套疊繪製各土地使用型態,且運算農地、人工地盤、林地及水體等土地使用的面積。問卷收集方面,採方便性抽樣方式,共收集129位受測者之自然度感受、生理(腦波、肌電值和心跳)及心理效益(注意力恢復值)資料。結果發現不同開發程度之環境會造成使用者自然度感受的差異,原始地區並非為人們的自然度感受最高的區域。且不同自然度感受會產生不同的心理效益及肌電反應。在性別差異部分,女性在半原始與原始地區有較高的自然度感受。本研究中以景觀環境對使用者生心理所造成的影響,藉此有助於以運用使用者之生心理反應基礎來建立景觀設計準則。

頂笨仔山地聚落灌溉水圳之興建及變遷

陳本源、陳益元

本文研究嘉義縣竹崎鄉光華村頂笨仔聚落的重光水圳的建造方式及環境變遷。不同於平地傳統水圳與現代水泥水圳,頂笨仔聚落的山城水圳由人工切割而成之石板構建而成,至今仍維持傳統建造模式,尤其該處位於偏僻山區,建造方法值得探訪研究。藉由實地訪查當初負責測量工作的耆老口述、水圳實地勘查、查閱原始設計圖與合約書,可了解挖掘水圳開發原因、過程及先民的生活智慧。研究發現當年測量及規劃重光水圳路線工具為:(1)水平測量儀(又名水準儀),(2)竹竿,及(3)石頭。工具可說是相當簡便,卻能協助日後成功地開鑿重光水圳,引用八掌溪源頭水源來灌溉稻米作物。經過環境變遷,雖有部分圳路因天災或人為因素造成毀壞,但大部分仍保存完善,至今依然可窺其原貌。相較於台灣各地水圳,重光水圳沒有隨著時代環境變遷而改建消失,所以更顯得彌足珍貴。重光水圳對整個農村地區而言,除原有的灌溉功能外,亦兼具了生態、遊憩與人文價值。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