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第14卷第4期

新竹市北門大街及護城河形象商圈遊客環境滿意度與環境意象之研究

李麗雪、林妙霏

民國八十四年起政府為因應消費市場的轉型開始推動形象商圈計畫,目的是將老舊衰頹的傳統商圈,提升為地方特色文化的形象商圈。本研究是以新竹市的二個經形象商圈改造的北門大街及護城河傳統商圈進行現地問卷調查,經統計分析探討傳統商圈在更新前後遊客對於環境意象認知的轉變、改造後商圈環境意象是否符合商圈定位及遊客對環境的滿意度等狀況。結果顯示,二個商圈遊客普遍認為商圈環境及環境意象與其定位頗為一致,北門大街的遊客對於環境意象是感到懷舊復古的、令人熟悉的,護城河的遊客對於商圈的環境意象則感到現代舒適的、富商業氣息的。相關分析顯示遊客對於商圈的滿意度與環境意象是有相關的,其中又以現代舒適的意象認知感受與環境營造結果的滿意度最相關。

草花色彩配色之偏好與色知覺關係之研究

黃照婷、林晏州

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民眾對於不同的草花色彩配色之偏好與色知覺之間的關係。研究中應用色彩學上色彩調和論之配色原理設計出四種不同色相差配色關係的草花色彩圖片,並根據色彩心理學理論整理出12項配色色知覺形容詞。本研究在台大校園對民眾進行問卷調查,共得有效問卷400份。本研究結果如下:一、草花色彩配色以補色色相配色偏好評值為最高。二、受測者對草花色彩配色之偏好與12項色知覺皆呈顯著正相關。三、本研究色彩偏好預測模式其解釋能力為48.1%,12項色知覺中有10項色知覺顯著影響民眾對不同草花配色之偏好。

灌木綠帶花色偏好之研究─以馬櫻丹為例

章錦瑜、楊浚昇

本研究乃探討台灣年輕人對灌木綠帶花色的偏好,因馬櫻丹具有多種花色品種,因此於街道之相同背景下,模擬馬櫻丹以各種不同花色搭配所形成的連續綠帶,用以測試年輕人對不同花色綠帶之偏好。研究結果發現受測者個人屬性不論性別、年齡以及是否學習過藝術課程,均不會影響對花色的偏好。單一品種馬櫻丹連續栽植的綠帶,以白花較不受年輕人偏好,粉花其次不受歡迎,但顏色鮮豔且多彩化的多花色馬櫻丹較被偏好;但白花與其他花色不論如何搭配,粉花卻都是較佳之搭檔,可能是兩者間色調較接近,所塑造之整體景觀色彩較協調之故。本研究結果可提供設計灌木綠帶時,各種花色該如何搭配以提昇景觀偏好之參考。

臺中市豐樂公園委託民間經營管理後遊憩動機與遊憩滿意度關係之研究

李素馨、陳昭仁、謝宗恆

本文藉由探討「公園遊憩動機」與「公園遊憩滿意度」之關係,剖析臺中市豐樂公園委託民間經營管理後之商業行為是否改變了公園原先的價值,同時瞭解使用者對於豐樂公園的整體滿意狀況。研究以因素分析與簇群分析將遊客分類成不同遊憩動機類型;分析結果顯示,遊憩動機為體驗自然環境的遊客,其對於都市公園委託民間經營管理之「付費行為」構面較不同意,而對現階段豐樂公園之主要設施與環境現況也較不滿意。本文針對日後都市公園之經營策略提出下列建議;1.減少日後都市公園委託民間經營管理之機會;2.調整公園委託民間經營管理之商業遊憩活動的內容,此來將能避免過多之商業行為將「都市公園」的角色轉變成為「都市遊樂園」。

第14卷第3期

自然環境對自閉症兒童影響之初探:家長及導師訪談結果

韓可宗、王孟瑜、何秀玉

自閉症是一種先天腦部功能受損而引起的發展障礙,目前常以「系統教學法」來作爲改善。而依家長們親身照護自閉兒之經驗,多數家長認爲目前醫界或學界對自閉症之改善措施,並未根源於病童對陌生情境所發生之恐懼情緒,且多數家長也認為自然環境對病童的情緒放鬆有所助盆。因此,本研究之目的爲:藉由訪談自閉兒之家長及導師,以初步探索自然環境對自閉兒之病情有否改善的效果。本研究以台中及彰化縣市25位自閉症兒童爲對象,請病童的父母於研究進行的期間(自2006年11月12日至2007年4月28日),自行帶領兒童至自然環境。這段期間,病童依舊維持原本的生活模式,也不進行任何原本既有額外的治療。綜合三次訪談家長及導師的資料所進行的內容分析顯示:至少有19位(76%)病童其情況有所改善,而這些改善以行爲最普遍、情緒居次、溝通第三。

遊客對公園中遊憩衝擊接受程度認知之硏究一以台中都會公圜爲例

莊怡凱、侯錦雄

台中都會公園鄰近台中都會區,原以「生態公園」爲開發與經營管理的目標,然檢討多年來遊客需求與園區管理目標之衝突問題後,現已具備提供多樣性利用及多類型遊客的特性,其針對不同遊憩利用與不同類型遊客的遊客管理策略是值得探究的課題。本硏究之主要目的爲藉由回顧對都會遊憩環境中「遊客類型」與遊客遊憩衝擊認知相關研究,提出硏究變項並檢測遊客對於公園不同使用情況的接受度認知差異,以作爲遊客管理對策的依據。並利用結構性問卷調査,共獲得392份遊客基本屬性資料,以及遊客對遊憩衝擊之接受度認知。
硏究結果顯示,遊憩衝擊可分爲自然環境、服務設施與遊憩行爲三種類型。依照遊客使用情形、動機等屬性可歸納出「一般休閒」、「健康社交」及「體驗自然」三種不同之遊客類型,其遊憩衝擊接受度認知具有顯著羌異。在平常日、週六、週日等不同使用時段的遊憩衝擊接受度認知亦具有顯著差異,且兩者的關係受到遊客類型及使用分區的影響而有所不同。故在不同時段、不同使用分區的條件下,應有不同的遊客管理策略,以減低遊憩衝擊、並維持一定品質的遊憩體驗。

高速公路照明對沿線鳥類及昆蟲生態之影響

江彥政、翁珮怡、林信輝、張俊彥

高速公路照明會對週遭之動植物生態造成明顯之衝擊,包括習性改變、族群變動,甚至可能造成生態系瓦解等現象。本研究目的探討高速公路人工照明對於沿線鳥類及昆蟲生態之影響,以國道高速公路為研究地點,透過自然環境狀況調查分析,且對於鳥類及昆蟲種類和數量之瞭解,烏類調査以定點計數法,昆蟲調査則以掃網法和陷阱法兩種方法獲得。研究結果指出烏類數量在有燈地區比無燈地區來的少,而昆蟲方面,有燈地區則會造成昆蟲趨光致死之情形。本研究從道路生態中較少被提及討論的「人工照明」為出發點,以達到未來照明對環境及生物之傷害「降至最低」目標,最後並提出未來在照明工程上之應變措施。

鄉村旅遊地吸引力與意象

湯幸芬

過去意象的相關研究甚少專注於鄉村旅遊地,而隨著鄉村旅遊的多元多樣發展,了解吸引力與意象益形重要,本研究目的即在探討鄉村旅遊地對遊客的吸引力與意象,硏究首先藉由文獻建立意象架構,再合併開放式與封閉式問項收集資料,研究結果發現受訪者多認同新鮮空氣、自由/休閒、鄉村風景/景觀、放鬆/沒壓力等意象,顯示台灣鄉村旅遊地仍保有鄉村性內涵,而鄉村風景/景觀優美是鄉村旅遊對遊客最大的吸引力也是最認同的意象;探索性因素分析結果顯示鄉村旅遊地意象包括「休閒健康」、「鄉村景觀」、「設施環境體驗」、「特產飲食體驗」、「經營環境體驗」、「生活文化」與「學習冒險」等構面,其中「休閒健康」與「鄉村景觀」是最強烈的意象構面。研究進一步發現,台灣鄉村旅遊地普遍缺乏Echtner與Ritchie (1991) 意象分類概念中的獨特性意象,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特產小吃、農業及相關產品意象,以及認同程度並不高的「生活文化」意象構面,對於共享吸引力核心(鄉村性)的鄉村旅遊地而言,這些與地方性習習相關的自然、產業和文化元素正是塑造獨特意象的重要來源。

第14卷第2期

土地利用管制策略對景觀格局衝擊評估

吳振發

土地使用分區及農地釋出政策對於景觀格局的影響性是目前景觀生態與都市計畫研究上重要議題,本研究整合土地利用變遷模擬、景觀生態評估、多變量統計分析方法,探討基隆河中上游集水區土地利用管制與景觀格局變遷相關性。研究結果顯示實施農地釋出政策無助於景觀結構完整性之維持,土地使用分區管制有助於同一種土地利用的集中,在不實施農地釋出且對敏感區土地利用高強度的管制下,能夠有效抑制土地混合使用的情形。未來基隆河中上游集水區若要維持較完整的景觀生態結構,不實施農地釋出政策且管制飲用水水源水質保護區、保安林地、森林區等區域,可有效保存林地與草地的面積,減少建成地、草地與其他土地利用混合使用的情形,對於集水區景觀結構完整性之維持幫助較大。

歷史場所的景觀敘事呈現─以鹿港福興穀倉再利用為遊客中心之案例操作

涂卉、侯錦雄

近年各國將文化資產保存由單棟建築延伸到城鎮、景觀、社群或是各式的歷史資產;在台灣早被遺忘的歷史性空間,也開始進行各式改造。本研究在環境永續發展立論基礎上,探討歷史場所如何在重塑其場所精神的實踐過程中,面對既有的建築、法令、歷史背景等因素做出設計。研究中透過文獻研究與案例探討進行分析,建構出歷史場所設計的景觀設計敘事概念與操作機制;並以「鹿港福興穀倉再利用為地方旅遊中心」做設計呈現與討論。設計主軸為展現其場所精神,並藉由歷史元素觀察、意涵探索等,作為空間概念發展基礎;從活動、場所關係等找尋設計概念與其場所精神,並轉化於設計上,可為後續相關歷史場所設計之參考。

鄉村旅遊的內涵、建構與實踐思考

湯幸芬

「鄉村」雖然曾在現代主義的思潮下失去了主體性,但「鄉村性」卻贏得心靈戰,而藉之發展的「鄉村旅遊」正提供鄉村發展的機會,近年來鄉村旅遊相關研究與日俱增,但在定義、內涵或類似旅遊型態之區別討論較少或有分歧,其次鄉村旅遊在臺灣的建構歷程也常被誤解,因此本文將針對這些議題加以探討,最後並提出實踐鄉村旅遊的省思及建議,提供給相關單位參考,期望永續的鄉村旅遊,能重新創造傳統價值、重建產業文化,並對傳達鄉村或農業意象做出重要貢獻。

聲音對民眾環境偏好之影響

陳怡婷、林晏州

本研究目的是要瞭解環境聲音影響民眾對於環境偏好的影響。故本研究選擇常在自然環境中出現的聲音:鳥叫聲、水聲和蟬叫聲三種聲音作為研究的對象,經由這些不同聲音的組合搭配不同的自然環境,模擬後讓受訪者依據個人偏好作答。研究結果發現當環境由無聲變為有聲的環境之後,都能顯著地增加環境的偏好;在環境聲音的組成發現民眾多偏好當環境中同時具有兩種聲音時,且環境中加入水聲或是蟬叫聲都可以讓環境的偏好評值增加。且在自然且複雜度較高的環境,產生心理預期出現越多種聲音,而不同環境聲音的預期心理會影響民眾對於環境的偏好。

第14卷第1期

樹木發生環根的影響因素及減緩方法

章錦瑜

環根係指其根系圍繞著莖幹、而非幅射向外生長,當兩者隨時間加粗,環根會勒纏莖幹。本文乃探討那些樹種、以及那類環境與栽培技術容易形成環根。都市地區一些限制根系生長的空間,無論是街道、停車場、中央分隔島或廣場,所出現的建築物基礎、路緣石、擋土牆、植栽槽、鋪面、植穴等,這類硬體會對根系造成限制,使根系無法充分完全的伸展,而容易形成環根;另外硬實的土壤以及不適當的栽培技術亦會促進環根的形成。另外針對發生環根的影響因素,從樹種的選擇、栽植技術以及維護管理方式等提出減緩環根形成及危害的方法。

地景建築設計之再現媒介與技法─以台灣國際地景設計競圖作品為例

蔡厚男、曾詩雅

地景是一種開放的空間文本,是可被詮釋或轉化的。對習慣於閱讀視覺圖像進行設計對話的地景建築專業而言,地景再現不應該只是一種幾何空間關係的說明,其更是一種批判思考和價值建構的過程;本研究選定2004年舉辦的「國立故宮博物院嘉義南部分院國際競圖」與2006年舉辦的「高雄港區1-22號碼頭水岸改造策略規劃國際競圖」的優選設計作品做為個案研究對象,探討兩個國際知名設計團隊是如何運用特定的再現媒介與技法,描述與傳達台灣重要公共地景設計想像的場所品質,並且試圖詮釋其地景建築設計的創意構想和知識概念,解構其作品背後的視覺化意識形態。人類的理性和感性是可以透過空間圖像的各種設計策略、再現媒介與技法來表達呈現,如果地景建築設計能靈活地運用多元的再現媒介和創意技法,有意境的地景將會變得更容易溝通理解、讓人們可以自由多元地閱讀體驗。

台北地區綠籬植物應用現況之調查

陳俊宏、張育森、許榮輝

綠籬是都市綠美化的重要元素之一,可依實際需求改變造型,具美觀及功能性。針對台北縣市25個公園及綠地調查綠籬植物應用現況,依栽植長度、使用率等結果顯示:綠籬植物應用最高的前十名,依序為黃金葉金露華(Duranta repens cv. Golden Leaves)、杜鵑花(Rhododendron spp.)、矮仙丹(Ixora williamsii)、鵝掌藤(Schefflera arboricola)、黃金榕(Ficus microcarpa cv. Golden Leaves)、月橘(Murraya paniculata)、朱蕉(Cordyline fruticosa)、春不老(Ardisia squamulosa)、桂花(Osmanthus fragrans)、錫蘭葉下珠(Phyllanthus myrtifolius)等。同時將觀賞品質依優劣程度區分為五個等級(5優良~1不良),整體表現較佳者為鵝掌藤、錫蘭葉下珠與黃金葉金露華等;表現較差者為杜鵑花、月橘。此外針對公園內植栽進行土壤調查,其土壤pH值平均在6.87(±0.56),尚在可接受之範圍內;土壤EC值平均在207.8μS/cm (±94.3),則呈現土壤養分不足的情形,建議維護者可加強肥培管理以提高綠籬生長表現。

尋找負責任的遊客─國家公園遊客對生態旅遊守則遵從態度之探討

吳宗瓊、黃光瀛、彭德泰、莊庭禎

生態旅遊是否真能達到「生態資源保育」及「利益回饋當地」之目標,遊客負責任的旅遊行為是很重要的一環。換言之,遊客是否對生態旅遊守則之規範遵從是落實生態旅遊理念的關鍵要素。本研究主要探索在國家公園的生態旅遊場域中,遊客落實負責任行為之遵從態度。研究中除了解析生態旅遊守則被遊客接受的程度,並進一步參考順從理論建構生態旅遊遊客守則遵從態度的模式。本研究以參與陽明山國家公園推出之「擁抱陽明山」生態旅遊活動的遊客為研究的母群體,並於活動指定的步道,採面對面訪談方式訪問了420位遊客,其中388份為有效樣本。研究結果顯示陽明山國家公園遊客之整體生態旅遊守則遵從態度是偏高的;但從單項分析卻發現大部分的遊客雖不會主動破壞環境,但在態度上也不很積極支持維護環境資源品質的選項,特別是對於一些「視覺上」較不明顯影響或是可能會影響遊興的項目。另外,「外在環境」、「重視生態環境」、「遵守的自發性」、「年齡」、「職業為軍公教」以及「參與解說活動」對生態旅遊守則遵從態度模式具有顯著的解釋力。其中生態旅遊信念(重視生態環境與遵守的自發性)的解釋能力最強,因此遊憩管理單位應更重視生態環境教育,透過環境理念來強化負責任遊客的行為態度。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