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第13卷第4期

遊客對恆春熱帶植物園之認知與滿意度關係之研究

張莉欣、林秀倫

恆春熱帶植物園位於台灣墾丁國家公園範圍內,因發展過程之政策變遷,使園區目前同時為恆春熱帶植物園及墾丁森林遊樂區,並由林業試驗所及林務局共同負責經營管理。為探討此園區之發展背景對遊客認知之影響,故本研究採問卷法,針對遊客之背景及旅遊特性、遊客對園區場所認知、滿意度及重遊意願之間的關係及對園區軟硬體設施之功能認知等課題進行探討。
研究結果顯示遊客之性別與年齡對園區場所認知改變與否有顯著影響。而在遊客之滿意度與重遊意願分析的部份則顯示,入園前後認知改變與否不會影響遊客之滿意度但會影響重遊意願。另外,依遊客教育與遊憩功能感受情形,利用因素分析將環境中之硬體設施項目分為「人為休閒設施」及「自然教育文化設施」;而軟體部分則分為「互動活潑之軟體氛圍」及「靜態知性之軟體氛圍」等主要因子群。由以上遊客問卷綜合分析結果顯示由於園區自身定位不清,使遊客對於園區之場所認知與目的地意象認知產生落差,故依此建議園方宜突顯園區特色;給予園區明確定位;以避免因遊客認知之落差而影響重遊意願。本研究之結果可用於協助管理者擬定植物園之經營管理與維護策略之參考。

園藝治療對憂鬱症婦女介入之初探—個案研究*

陳惠美、許正典

本研究主要探討園藝治療對於憂鬱症婦女的治療效果,並比較治療前後個案對於休閒活動的態度轉變。研究方法以個案研究進行,選擇在臺安醫院精神科接受治療的憂鬱症病患為研究對象,實施為期四個月的園藝治療,患者必須每週至少從事三次、每次至少三十分鐘之園藝活動。研究程序分為四個階段:狀況評估、園藝活動設計、園藝治療執行、活動評估。研究結果發現,園藝治療對於憂鬱症患者的憂鬱症狀具有明顯改善的效果;從事園藝活動能誘發憂鬱症患者正面情緒,同時改變他們對於休閒活動的態度,提高他們持續進行休閒活動的可能。另外,園藝活動的參與量會影響病患對於活動的知覺與效益認知,而且活動量愈大,愈能誘發病患的正面情緒產生,病患對於活動效益也愈贊同。

各型河溪環境生態護岸工程規劃需求架構研究

李麗雪、林政儒

本研究是將河溪依環境特徵劃分為11型河溪形式,利用層級分析法,整合生態、安全、親水、經費與時程五個目標層,建立適用於不同河溪環境之護岸工程規劃評估因子、架構及評估準則。經分析結果後獲致河溪生態工程以滿足安全基礎條件為優先,工程對生態環境之影響亦重要後,再針對不同環境應有適地性之調整。就所劃分之11型河溪型式分別建立治理重點,在原始型及鄉野型應著重於河溪生態環境保護,較高海拔的村鎮型是生態與安全並重、低海拔是親水與安全並重,都市型河溪環境須以安全防洪為主。相關單位可運用本架構及評估準則配合水利署河川情勢調查成果,可有效進行河溪治理護岸工程之規劃,創造具適地性之護岸工程。

台北市國小校園生態池之評估

吳青蓉、林晏州

摘要本研究目的係以使用後評估方法,評估台北市國小校園生態池使用現況有無達到原本自然課程教學與生物觀察之設計目的。首先經由文獻回顧歸納生態池重要環境屬性,利用實質環境調查、管理者訪談、使用者問卷與現地行為觀察方法收集資料。研究結果顯示,各校生態池的生物種類與自然課本的生物內容相符合,學生的活動行為以觀察生物為主,顯示校園生態池有達到自然科教學與觀察之目的,生態池面積、水質酸鹼值、溶氧量會影響生物生存,而動物種類愈多、植物愈多樣化,學生愈會去觀察生物。

第13卷第3期

台灣常見環境綠化植物耐陰性之研究

吳俊偉、張育森、許榮輝

本文探討不同耐陰程度之環境綠化植物,在自然狀態下之葉片型態及生理特徵,與植物耐陰指數之相關性。試驗材料為厚皮香(Ternstroemia gymnanthera)、山茶花(Camellia japonica)、鵝掌藤(Schefflera arboricola)、月橘(Murraya paniculata)、大葉山欖(Palaquium formosanum)、海檬果(Cerbera manghas)、桂花(Osmanthus fragrans)、水黃皮(Pongamia pinnata)、白千層(Melaleuca leucadendra)、麵包樹(Artocarpus altilis)、大葉合歡(Albizzia lebbeck)、羊蹄甲(Bauhinia variegata)、珊瑚刺桐(Erythrina corallodendron)、緬梔(Plumeria ruba var. acutifolia)等二十種。調查後依據具代表性的耐陰性分類,加權得到耐陰指數,並以此與調查值做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自然環境下,耐陰指數越高者其比葉鮮重(r=0.8016***)、葉溫與氣溫之差值(r=0.7825***)、葉片厚度(r=0.7776***)、葉綠素計讀值(r=0.6720**)、葉綠素a含量(r=0.5436*)及總葉綠素含量值較高(r=0.4926*)。葉綠素b含量及a/b比值,則與耐陰指數相關性不大。

樟樹容器苗生產技術之探討

林楨祐、張育森、許榮輝

本研究比較田間苗與容器苗之優劣並探討容器苗在台灣應用的可行性。以樟樹為材料,比較塑膠盆、不織布袋(美植袋和栽植袋)以及田間栽培等生產方式對苗木生長和品質的影響。經過6個月試驗之結果顯示:偏低的土壤氧氣擴散速率減緩不織布袋和田間處理等根部和地上部的生長。塑膠盆內的土壤具有較佳的土壤氧氣擴散速率和排水性,塑膠盆植株其2mm以下細根、總根乾重和根活力等方面較佳,且其地上部的生長和苗木的品質較美植袋、栽植袋和田間植株佳。樟樹硬盆植株和軟盆植株的生長表現和品質相似,但在栽植過程中軟盆植株較易受風吹而倒伏。

農地重劃區景觀異質性之信息分析

林信輝、孫明德、陳意昌

台灣地區自1958年辦理農地重劃迄今已將近五十年,經過數次的農業政策改革及整體經濟環境的變化,農民對於土地利用之方式亦隨著改變,而農地重劃區內亦產生不同的景觀。本研究以高雄縣大寮鄉大寮農地重劃區為案例,以該區1969年農地重劃後五個年期之航空相片基本圖為基礎,數化成土地利用圖,並結合景觀生態學之理論與地理資訊系統的觀念,探討農地重劃區內農地之景觀異質性。經分析結果,原為基質之農地,在重劃後初期,農地之信息量高,呈現聚集現象、極小異質性分布,顯示其仍為主要的地景元素;但經過三十餘年後,農地產生不同的土地利用結果,農地頻率逐漸降低,各研究線段逐漸出現較大異質性變化。因此,本區域原為單純農田的農業景觀,由於農地重劃之介入,推測由於都市化與人為干擾等因素影響,區內土地利用建趨向於多樣化,信息熵逐漸升高、信息頻率則降低,而農地信息量亦逐漸減少,表示基質功能在該區域的控制能力逐漸降低。

埔里酒廠觀光意象建構之探究

楊明青

遭遇是兩個或更多人在一地象徵性、視覺、聽覺的共同互動,通常這些互動是須要技巧的接觸。遊客、酒廠從業人員、在地非酒廠從業人員因此可視為是觀光酒廠園區內舞台上的主要演員。如果三者無法了解其互動對觀光酒廠園區之觀光意象建構或有所殊同,那麼此遭遇總是會有爭議的,因為三者基本上無法知道如何與他人合適互動。了解三者互動中對觀光園酒廠區之觀光意象建構是有其研究必要,探討三者對觀光酒廠園區之觀光意象建構的殊同也將幫助負責主導觀光園區發展之人們如何有效繼續發展此一觀光酒廠園區。
本研究在於探究大眾對埔里酒廠觀光園區的觀光意象建構。研究者統一集體訪談訓練21位訪員,在2003年3至6月,採取立意抽樣法,針對350位遊客、50位觀光酒廠從業人員、100位在地非觀光酒廠從業人員,以深度訪談其對埔里酒廠的觀光意象,訪談結果進行論述分析。研究結果初步發現受訪者因身分不同,其對埔里酒廠觀光存在、園區體驗內涵的界定與酒廠觀光未來發展等看法與陳述也有所差異。檢視埔里酒廠園區觀光社會事實的呈現,埔里酒廠觀光表面、不用特別思量且愉快消費與享樂的大眾觀光意象;較深層、須要思量產出與妥善經營的大眾觀光意象;有內涵、價值判斷與全面考量後發展的觀光意象等三種層面之客觀真實確實存在著有趣的弔詭。面對埔里酒廠觀光的未來走向,良好觀光發展全面考量之基礎與埔里酒廠園區內觀光舞台上的主要演員角色扮演也在本研究中討論。本研究在於探究大眾對埔里酒廠觀光園區的觀光意象建構。研究者統一集體訪談訓 練21位訪員,在2003年3至6月,採取立意抽樣法,針對350位遊客、50位觀光酒廠從業人 員、100位在地非觀光酒廠從業人員,以深度訪談其對埔里酒廠的觀光意象,訪談結果進 行論述分析。研究結果初步發現受訪者因身分不同,其對埔里酒廠觀光存在、園區體驗 內涵的界定與酒廠觀光未來發展等看法與陳述也有所差異。檢視埔里酒廠園區觀光社會 事實的呈現,埔里酒廠觀光表面、不用特別思量且愉快消費與享樂的大眾觀光意象;較 深層、須要思量產出與妥善經營的大眾觀光意象;有內涵、價值判斷與全面考量後發展 的觀光意象等三種層面之客觀真實確實存在著有趣的弔詭。面對埔里酒廠觀光的未來走 向,良好觀光發展全面考量之基礎與埔里酒廠園區內觀光舞台上的主要演員角色扮演也 在本研究中討論。

第13卷第2期

不同景觀型態對注意力之影響

欒婉玉、林晏州

本研究欲探討人工與自然景觀對人類注意力產生的助益或耗損,進一步瞭解觀看自然景觀時,環境中「綠視率的高低」丶「植栽顏色的多寡」丶「植栽種類的多寡」丶「有無水景」四種構成要素,對於注意力表現上有何影響。利用NCPC (Necker Cube Pattern Control) 注意力測驗評估各環境變項對受測者注意力的影響。結果顯示觀看自然景觀圖片後,受測者注意力表現顯著高於人工圖片,顯示自然環境對於人類的注意力,確實有較正面的影響。將自然景觀依環境要素分項探討,結果顯示含有水景的自然景觀對注意力的提升效果最爲顯著。建議景觀設計者從事景觀設計規劃時,可多設計此類型的景觀環境,不僅能美化環境,同時還可對人類的注意力有所助益。

高爾夫球場開發前後的景觀生態變遷及其生態角色之研究

郭毓仁、江建翰、張琪如

高爾夫球場是近年來台灣地區甚至亞洲地區環境破壞問題廣受討論的遊憩區之一。但若以廣泛的景觀生態學角度觀察,高爾夫球場的長草區(rough)其實也可以算是一個台灣新興且穩定的草原區,對景觀的異質性尙或有正面效應。如果將在台灣地區密度極高的高爾夫球場之環境破壞問題加以修補緩衝,再對長草與水池等新的景觀單元加以串聯,輔以生態設計,對於已經存在的高爾夫球場,將可大大的減緩其環境問題,甚而產生新的生態價值。本研究以台中國際高爾夫球場為案例球場,利用AutoCAD數位化處理及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s;GIS)比較開發前、開發中、開發後高程及坡度變化、植被種類、長草區植被結構及嵌塊體空間格局。研究結果發現球場開發前的坡度約有90%集中在15~45%,但開發之後多爲15%的坡度,因此研判高爾夫球場開發過程中整地情形嚴重,原有生物棲地勢必因為土壤塡凹方的調整有所破壞。依據高程變化情況分析研判,球場開發後高低落差集中少數地區,有可能增加未來球場遇暴雨時崩塌之機率,所幸地形變化較劇處都在長草區,佔球場面積的45%,所以於長草區維持穩定的長草及植被以穩固土壤將更顯重要。案例球場在開發前植被類型主要是雜木林,佔硏究範圍面積的49%,但球場開發後雜木林面積僅剩5%,其中長草區約有23公頃與原生林重疊,佔長草區的42%,因此如果於開發過程中對長草區內原有的林木加以保育更可以增加球場的生態價值。從景觀空間格局分析可發現長草區最大面積佔球場總面積15%,且長草區之間的平均鄰近距離懂約3.5公尺,串聯潛力高。水池間的平均鄰近距離67.7公尺,主要分作相距200公尺的兩群,但與兩棲類生物的一般移行距離相較,仍屬可移行的範圍內,因此高爾夫球場中的水池只要保持水質不受污染,對兩棲類仍具跳島價值。本研究發現,即使像是高爾夫球場如此具高環境破壞潛力的開發,也可以藉由開發前後景觀之比較與分析發掘問題潛在地區與生態潛力地區,進而提出修改設計與未來維護管理之建議,因此建議日後各種開發案均能秉持這種檢討的精神,以達減緩環境衝擊增進生態效益之社會福祉。

台北街頭廣告招牌對來台旅客感受街景意象之影響

顏家芝、李鈴華

本研究主要目的乃透過來台旅客,瞭解街頭廣告招牌對台北街景意象之影響。研究以照片取代實際街景,利用10張照片呈現不同位置、形狀、數量、尺寸之招牌街景,並於中正機場出境航站詢問外籍旅客觀看照片後之感受。調查獲得有效問卷338份,研究先將招牌意象之形容詞以因素分析方式簡化爲擁擠雜亂且不協調、熱鬧且很乾淨兩因素,此外再考慮旅客對台北街景整體意象之看法,包括廣告招牌對街景的影響程度、美化街景效果、台北街景特色等,作為評佔街頭招牌景觀之依據。研究結果顯示招牌的位置、形狀、數量、尺寸均會影響「雜亂擁擠且不協調」的感覺,而位置與尺寸則會影響「熱鬧且乾淨」的感覺。招牌位置也會明顯影響整體台北街景的意象,而招牌數量則會影響「美化街景」以及「街景特色」,尺寸則影響「美化街景」。

景觀美感主客體因素之研究

李彥希、歐聖榮、張俊彥

本研究回顧美學哲學、景觀評估與審美硏究等相關文獻,以建構可能影響景觀美感之主客體因素,並以其為自變數,另外,引用李彥希、歐聖榮(2004)的12項台灣景觀美感因素構面為應變數(放鬆愉悅、滄涼孤愁、雄偉崇高、理性統一、平靜安詳、鄉土懐古、朦朧虛渺、瞬間速度、異國奇幻、華麗的、脫俗的及充實的美感),選擇台灣六個國家公園爲研究基地,分析主客體因素與景觀美感之關係。在主體因素與景觀美感之分析中,受訪者的記憶、聯想、知識、經驗、情緒、年齡等特質皆會顯著地影響景觀美感,且多數是正向的關係,僅有在教育程度方面呈現負面效果;而在客體因素與景觀美感之分析,不同的照片構圖類型在12項美感上皆具有顯著的差異,但是在將照片元素抽離後之個別影響上,分析結果顯示在照片內容物比例、色彩複雜度與12項美感間多數爲關係微弱或幾無相關,故在以照片工具來研究景觀美感時,構圖類型是可列入考量之客體因素,而個別特徵元素之影響則較微弱,可暫不予考量。

第13卷第1期

太魯閣國家公圜遊客對原住民特色產品屬性認知及購買意願之研究

游欽忠、林晏州、黃文卿、林寶秀

國家公園設立的目的在於保護自然與人文資源,並提供國人優質的旅遊環境。太魯閣國家公園位於台灣東部,致力於原住民文化之保存與推展,在布洛灣遊憩區設有原住民傳統工藝表演展示,同時亦設有原住民特色產品賣店。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原住民特色產品的產品屬性與遊客購買意願之關係,透過業者訪談,選出三類特色產品(T恤、零錢包、琉璃珠手鍊),經由文獻回顧與受過專業訓練者訪談收集原住民特色產品之重要產品屬性,再以結構式問卷於布洛灣遊憩區進行產品屬性表現與購買意願之調查。研究結果如下:在遊客的產品選擇方面,以零錢包及琉璃珠手鍊較受歡迎;對於原住民特色產品在各項屬性的表現上,遊客認爲T恤僅在產品實用性有較佳的表現,零錢包在產品色彩搭配、手工製作、產品實用性上皆有不錯的表現,琉璃珠手鍊在產品色彩搭配、手工製作、產品的設計感、產品售價等屬性上有較佳的表現;影響遊客選擇的產品屬性中以產品實用性最具影響力,其次為產品設計感,再其次依序為產品售價、產品上印的原住民圖案或文字、產品色彩。

國家公圜大型文化活動之效益評估—以太魯閣峽谷音樂節為例

黃文卿、陳玉清、林晏州

國家公園活動逐年增加,且活動規模越辦越大。為了解活動對國家公園所產生的效益,本研究評估2004年及2005年在太魯閣國家公園舉辦之峽谷音樂節的休閒效益、經濟效益、保育效益、教育效益、宣傳效益與組織效益,並比較兩屆活動之可能差異。研究結果顯示,2004及2005之峽谷音樂節在遊客之休閒效益與地方經濟效益上並無顯著差異,兩次活動均吸引超過六千位以上遊客參與,屬於大型之文化活動,該活動滿足遊客「復原心靈」丶「啓發心智」與「增進社交」之休閒效益。由於有近一半遊客是來自花蓮以外之縣市並願意消費,因而爲花蓮地區在2004年帶來約新台幣710萬元之經濟收益,而2005年亦增加約爲新台幣1,100萬元之經濟收益。在國家公園活動之認同上,執行者大多同意音樂節能增進宣傳與環境教育效益,但對於提升國家公園之資源保育效益尙屬有限。整體而言,太魯閣峽谷音樂節對於遊客之休閒效益、宣傳效益、教育效益與組織效益與提昇地方經濟上確實產生效果;本研究建議未來應持續針對此類大型活動進行評估,並建立一套效益評估之準則與評估機制,讓國家公園的活動能與所秉持之保育、育樂目標相結合。

景觀美學評估之模擬方法與應用比較—以都市開放空間公共藝術設置為例

侯錦雄、李素馨、曾弘叡、張肇翰

為了解使用者對環境的感受,並對自然環境或人造環境進行評估,以提供環境規劃設計或研擬開發方案決策之參考,許多研究針對景觀美學之理論與評估方法進行討論與檢測,在實務應用上透過電腦模擬影像所進行的景觀美學評估已被廣泛運用,但缺乏對不同模擬方法之比較。本文回顧近年來台灣景觀評估之研究與案例趨勢,並以都市公共藝術實證案例,以電腦模擬影像之代表性、眞確性、視覺清晰性與趣味性為評估準則,應用四種模擬方式:照片合成、影像合成、3D動畫與實體模型攝影,以具環境設計專業背景與非專業背景之大學生爲受測者,探討在不同模擬方式、公共藝術類型交互作用下,比較有/無受過設計與美術等相闞專業訓練者對於模擬評估準則的知覺及偏好程度差異,並且找出不同類型的公共藝術作品適合以何種模擬媒介進行評估。研究結果顯示(1)雖然專業者對於3D動畫模擬有較高的偏好程度,但受測者有無環境專業訓練背景,對不同模擬方法的知覺反應並沒有顯著的差異;(2)模擬的趣味性知覺對偏好程度的影響最大;(3)動態模擬影像(影片合成模擬、3D動畫模擬)可呈現連續性之情境,受測者的知覺反應較高,適合用做景觀美學評估、教育之工具。

農地休耕對鄉村農業地景變遷影饗之研究—以台東縣關山地區為例

蔡厚男、黃慈愛

晚近舉世都越來越關心鄉村地景的保育和管理問題。此外我國加入WTO後,因應農作生產彈性調節,農地休耕已然慢慢成為台灣鄉村地區普遍可見的現象,惟從永續農業發展與生態保育觀點,如何積極規劃管理和提升鄉村農地休耕的景觀生態效應?休耕農地對於區域農業環境和景觀空間格局會產生哪些的生態效應?其局地生態影響的層面及程度又是如何?總之,是否會因爲不同的農地休耕區位條件而造成不同的景觀生態效果?仍然有待實證分析和評估。
本研究選定以水稻田爲主要基質的台東縣關山優良農業區進行實證研究,針對如何利用休耕農地來提升區域農業環境的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網絡之連結度,運用斑塊密度(PD)、平均斑塊面積(MPS)、景觀形狀指數(LSI)、平均斑塊分維數(MPFD)和連接度(PX)等五項景觀指數,分析農地休耕對景觀生態格局變遷之影響,同時假定重新分派調整農地休耕的區位,模擬分析和比較調整前後之景觀空間格局與其生態效果,探討永續農業發展之農地休耕規劃管理的最適模式。實證研究結果發現:休耕農地確實可增進區域農業生態環境的生物多樣性及網絡連結度,而且適當的休耕農地區位選擇對於區域農業生態網絡連接度確實可出現加成的效果,故建議農政單位未來應該重視區域農地休耕的規劃管理,並考慮依照休耕區位條件的不同,訂定不同的休耕補貼費率基準。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