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第11卷第2期

溫泉景觀的文化商品一體驗付費的休閒空間營造

侯錦雄

本文籍由社會觀察方式,檢現文化現象變遷歷程中人類受消費與商業影響情形;針對台灣地區溫泉區開發所呈現的狀況,探討文化商品化對溫泉開發在景觀設計上的影響及未來趨勢之論述;發現台灣在後現代化過程中,正處於從工業性生產(industrial product)轉向文化性生產(cultural product)的長期轉型,以玩樂為主題的商品漸為該消費的主要特徵,因此與文化資源行銷相關的商品應運而生,例如洗澡與泡湯商品已從有形的物質轉變為無形的「體驗」,是一種付費體驗商品化的主要發展趨勢,溫泉觀光因此成為一種新興的文化性產業,亦即經濟學家所謂『體驗性產業』(experience industries)。換言之,業者販賣的商品不再單純地只有溫泉水本身,而是溫泉場域的整體體驗。溫泉商品體驗付費商品化過程中,必須涉及身體(體驗的主體)、溫泉空間(體驗的客體)二者的機能與形式及服務三個面向的商品化。溫泉體驗消費者會在其消費過程中,透過空間機能及文化服務,藉由愉悅、學習、美學及超越想像的體驗歷程,使身體感受到歡愉(pleasure)(肉體愉悅、性想像等),達到自己慾求(demand)的目的(身份炫耀、同輩認同、自我肯定)。溫泉空間的營造趨勢主要為該溫泉體驗場域在機能上多元化,衛生健康化,形式個性化、單純化與綜合化,如同購物中心商品的多重組合特性,以一種學習、教化、娛樂的異境想像與主題呈現。台灣近年來快速成長的溫泉渡假中心、溫泉旅館或溫泉湯餐廳,其溫泉場域的氣氛與布置,給予消費者安全、衛生、健康之要求,輔以流行美感風潮與異國情境想像及氛圍以及舒適體貼且周嚴的服務感受,營造出獨特適切的商店式消費環境,在娛樂及休閒中重新詮釋美學與新的想像價值,讓泡澡的大眾文化由嚴肅的私密性,釋放成為一種自我體態美學學習以及愉悅歡樂的肉體體驗。根據台灣地區的研究結果,發現當溫泉跳脫商品與服務銷售的範疇,進而轉換至商務關係、文化性產品以及生活體驗使用權的提供,該溫泉景觀營造方式勢必將溫泉文化塑造成為新的體驗式休閒消費文化。

台北市街道植栽與人行道舖面對行人偏好之影響

邱攸園、林晏州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都市街道景觀中的元素,包括道路植栽與人行道舖面對行人偏好的影響。研究方法以電腦模擬台北市街道作為背景,景觀元素選取行道樹種類、種植距離、灌木高度、人行道舖面材質、舖裝型式、舖面色彩,共組成32個街景替選方案,利用結構式問卷對學生和景觀專業者進行不同植栽和舖面組合之街景方案的偏好評估。研究結果顯示:1.行道樹種類、種植距離、灌木高度、人行道舖面材質、舖裝型式、舖面色彩組合不同對景觀偏好皆有影響,其中灌木影響最大,行道樹種植距離影響最小。2.受測者對街景的偏好受植栽元素的行道樹種、種植距離、灌木高度之間的交互作用影響有顯著差異。3.受測者對街景的偏好受人行道舖面元素中的舖面材質、舖裝型式、舖面色彩之間的交互作用影響而有顯著差異。4受測者部分社經特性對街景方案的偏好影響有顯著差異。

戶外人工光覬演色及色溫對視覺感知影響之研究一以模擬夜間都市公園之步道為例

陳庭輝、林裕彬

都市公園之全面性照明,其光塬種類繁多,維護成本甚高,且對視環境品質影響最鉅,而光源之演色及色溫性質關係著環境事物的色彩呈現,且色彩呈現為能否達成視覺品質之首要條件。本研究採取實地光源模擬,並配合語意分析法及滿意度之問卷調查,進行視覺感知實驗,最後將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受測者對高壓納燈的接受度(50.4%)明顯較其他種類光源低,受測者的性別及教育背景差異會造成視覺感知差異,受測者對視環境的滿意度會受到環境的演色效果影響,且受測者會產生共同偏好之色溫值,即於低照度下偏好暖色光,並集中在2700°K之值,而藉由演色質的提升,安全感亦增加。於同一環境下,對69之演色值接受度已達78%以上,當演色值增至某一臨界值81Ra時,即使再增加演色值,受測者便無法明顯感受其差異。

國家公圜遊憩設施之使用後評估—以太魯閣國家公圜布洛灣遊憩區為例

黃文卿、陳玉清

本研究目的係以使用後評估方法,評估太魯閣國家公園布洛灣遊憩區遊憩設施之服務品質與經營管理成效。資料收集方法包括有主管人員之深度訪談、現地遊客行為觀察及遊客問卷訪談。研究結果顯示:遊客對布洛灣遊憩區的環境規劃、景觀設計、設施服務與經營管理等方面的使用成效均非常滿意,特別是對解說服務與公共設施。本研究結論,以使用後評估方法進行國家公園服務與經營管理之績效評估極具可行性,且評估結果有助於制定改善策略。因此建議國家公園單位應制定一套國家公園遊憩區之使用後評估模式,且持續定期進行園區之服務與經營管理成效之評估,進而提升國家公園之整體服務品質與經營管理成效。

第11卷第1期

歷史街區遊客社會心理承載量與情緒體驗關係之研究

李麗雪、羅國瑜

本研究是以台灣具代表性歷史街區的彰化鹿港埔頭街及台南安平延平街做為研究樣區,以電腦動態模擬影片,探討遊客對歷史街區空間體驗之社會心理承載量與情緒體驗的關係。在先趨研究歸納出彰化鹿港埔頭街及台南安平延平街之擁擠認知指標,不擁濟感受均在15人以下;彰化鹿港埔頭街的適中感受介於16人至40人之間,台南安平延平街則介於16人至60人之間;擁擠感受在彰化鹿港埔頭街是41人以上,台南安平延平街是61人以上;並得出遊客在彰化鹿港埔頭街對擁擠感受比在台南安平延平街較為強烈。再經實證硏究結果顯示,遊客對歷史街區的情緒體驗兩項情緒體驗因素說明之。且無論是就整體街區考量,或就個別案例分析,都顯示遊客在遊憩歷史街區遇見不同遊客人數,會影響遊客在遊憩歷史街區時的情緒體驗;同時擁擠認知指標對歷史街區街道景觀的兩項基本情緒體驗因素皆具有顯著影響。

遊客對溫泉環境屬性偏好之研究

張佳祺、林晏州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探討遊客對溫泉環境屬性之考量,先經由文獻回顧及先驅硏究得到四個重要的屬性,再以此四個重要屬性轉換成九種替選方案,並利用文字敘述法描述替選方案,而受訪者將依據個人喜好順序以排序法填寫問卷,並將此資料以OLS進行模式的校估。研究結果顯示,在四項溫泉屬性中以浴池型式的相對重要程度為最高,其次是浴場自然度,而對泡溫泉時可見的景觀較不重視,且最不受重視的屬性為價格。為進行市場區隔,本研究採用k-means cluster依照偏好模式的相似性將受訪遊客分類,分為價格取向區隔、浴池型式區隔及浴場自然度區隔等三個區隔。

荒野地區溫泉開放使用評估準則之建立與應用一以屬明山國家公園八煙溫泉為例

顏家芝

荒野地區溫泉的遊憩利用一直為保育團體及所屬管理單位所關心的問題,由於未開發之野溪溫泉多位處偏遠地質脆弱地區或生態保育範圍,過量的遊憩使用不僅破壞環境,更減損遊憩體驗之品質,因此建立一套開放使用的評估機制勢必成為當務之急。本研究針對此目標以專家座談與郵寄問卷方式建立評估荒野地區溫泉開放使用的準則,並以陽明山國家公園內的八煙溫泉為例,評估其開放使用的可行性。在此架構中主要考慮三大構面,即以自然資源、經營管理、及民眾需求為主建立一套多階層多準則的評估架構,再經三十位專家比較評定後建立各評估條件的權重。由研究結果得知,專家認為開放荒野地區溫泉使用最重要前三項條件依序為遊客管理難易度、現有法令可行性、以及溫泉的出水量:而對整體架構而言,最重要的準則仍在於自然資源層面之適宜性。依此準則進行八煙溫泉開放使用之可行性評定,結果發現八煙地區並未達到開放標準,因此建議暫不開放。

台北市都市公園之使用與效益分析

吳宗瓊、莊庭禎、何秉燦

公園綠地的質與量均對人們(居住)生活品質有深遠的影響。確實地瞭解與評估都市公園的使用及其對居民的效益,有助於政府相關決策之制定。爰此,研究探討台北市居民對於都市公園(系統)使用情形、效益的認知以及其關聯性。主要議題包括(I)瞭解現階段公園使用的情形、(2)探討”認知”公園效益的種類及其相對重要性、(3)分析使用者特質及使用特徵與其效益間的關係、最後(4)與北美相關公園效益實證研究之結果相比較。研究結果發現,民眾對都市公園十分倚賴,有八成的民眾使用公園,特別是居家鄰近的公園;民眾最常在公園內從事的活動項目為「散步」、「聊天」、及「休息」。有四成左右的民眾非常肯定公園帶來的效益,另有五成的民眾也表示肯定。其中「淨化空氣」、「美化市容」、及「開放空間」是最被重視的公園效益。本研究也驗證了民眾的社經特質與其公園使用及公園效益感受有顯著的關係,本研究最後探討在都市公園管理上的應用與建議。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