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卷第4期
義仁橋河岸公園工程施作前後生態變化之研究
陳本源、林宏榮
本研究以嘉義縣竹崎鄉義仁橋段河岸為研究對象,透過資料蒐集、實地長期的田野生態環境監測、參與式觀察及深度訪談,以了解河岸工程對當地生態在施工前、中、後期的影響。監測期間共約16個月,自民國95年12月開始至97年3月結束。研究範圍內發現植物共70科202種,以禾本科及菊科之種數最多。在工程前期,物種數量為最高;工程中期,物種明顯的減少,相對造成棲地的破碎,棲地動物遠離並開始流失;雖然在後期物種有明顯回復,但是大多為先驅性草生植物,因此對於整體之景觀改善,仍舊須要長期努力。在探討老樹保留移植之過程中,發現會造成棲地原有老樹的死亡。經由綠建築之生態指標之分析,發現生態工法是較能保有綠化、生物多樣性及基地保水功能的施作方法,未來應多鼓勵。在鳥類方面,共發現15科19種。施工前有6科7種,施工中8科9種,施工完成時,則發現10科13種,大部分為本地留鳥,並無保育類物種之出現。其中家燕屬夏候鳥、灰鶺鴒為冬候鳥,麻雀數量最多,物種豐富度會隨基質之穩定情形而呈高低變化。在保留林地及營造生態池的規劃下,讓基地 能夠保有良好之棲息環境。魚類共發現6科10種,其中石魚賓的出現協助証明當地水域為輕度污染。
野菜共和國—另類文化景觀的參與式營造
侯錦雄、李素馨、歐雙磐、王乃玉
近年來,文化景觀成為一種詮釋與理解空間意涵的新觀察角度;對於本土性景觀研究藉由文化層面探討地方社群、產業發展、經濟活動與自然環境的長時間互動過程。本文為研究者藉由文化景觀之基礎,從2006年「花蓮縣社區規劃師計畫」參與經驗中;記錄研究花蓮193縣道沿線聚落的參與式營造行動的研究成果。目的在於探討全球化過程中,地方商業活動如何將自然與文化資源融入景觀中,強化自我特色,作為觀光商品現象之觀察與詮釋。研究中,透過社區針對選擇之野菜,以說故事方式來說明野菜傳說、保健、生長季節、特殊價值與文化意涵等相關特性;以推動社區協調公共實驗菜園為主題,栽種社區日常採集的野菜,作為日後發展相關地方文化產業的準備。最後透過永續經營的理念與宣導有機栽培之知識傳播,嘗試將生活中的野菜知識轉換為未來地方產業多元應用的可能性,結合挖掘野菜的觀光文化消費之多樣性與趣味性;讓野菜成為連結地方生活、文化、產業與自然環境的景觀元素,發展出具結合地方原味與魅力的部落文化生態觀光與地方景觀。研究成果顯示:(1)與文化層面連結原住民族的傳統文化知識,凝聚社區生活經驗中引發的野菜文化為社區共通的文化地景,創造出豐富內涵的社區空間;(2)健康知識透過野菜文化的找尋與知識產業的互相結合,提升野菜成為經濟產業的一部份,在過程中著重於野菜無毒、有機生長的思考,可創造生態環境與產業發展的互利效益;(3)經濟藉由社區提案競賽的培力精神讓不同的社區之間產生競爭、模仿、合作等協力機制,引薦老師教導野菜的包裝、烹調與裝飾,提昇傳統文化知識成為社區的生活常態,以社區民眾為主體,讓生活經驗變成一種有意義的學習過程,成為學習型社區的開端。
雪霸國家公園遊客中心使用後評估與綠建築評估
李素馨、林魁堅、謝亞婷
國家公園為民眾親近大自然的最佳地點,國家公園遊客中心提供解說諮詢、教育、餐飲等服務,是否符合使用者的需求以及永續發展的原則是值得探討的。本文以使用後評估與綠建築評估探討遊客中心現況是否符合綠建築指標,及遊客使用對設施滿意度間的關係。研究結果顯示依綠建築指標評估,雪霸國家公園遊客中心因屋頂未設隔熱層及環保建材與省水器具的使用率過低,而三個遊客中心皆未通過日常節能、CO2減廢、水資源等三項指標;遊客對設施使用滿意度與綠建築的認同度都達到滿意與同意程度,因此遊客與專業者對遊客中心是否符合綠建築指標的認知是有差異,國家公園可強化遊客對建築指標的知識教育。鑒於國內多座國家公園遊客解說中心設立時,尚未依綠建築指標進行設計審議,建議可系統性全面進行評估,針對未通過部分進行改善,並擬定適合國家公園或自然風景地區的綠建築指標規範,成為生態、節能、減廢、健康的綠色建築。
以深度訪談之方式探討文化景觀之概念與組成
謝宗恆、歐聖榮
本研究之目的主要為探討文化景觀之組成,為了要瞭解與比較更深入的文化景觀內涵,在資料蒐集方法上面針對曾發表相關論文或進行相關研究之景觀學者進行深度訪談,並進行訪談稿內容的重新編碼與概念化分析。分析結果顯示各學者所提及的文化景觀概念分別具有「實質元素」、「生活過程」與「精神意義」三個面向,「實質元素」指的是可見的視覺元素,「生活過程」指的是景觀轉變的歷程,而「精神意義」則指的是人賦予環境的感受。儘管受訪學者對於最具代表的文化景觀類型有些許差異,但大致上有許多概念都是相當類似的,例如都認為「產業」、與「人為證據」是文化景觀概念的重要組成。本研究冀望透過訪談整合文化景觀之諸多意義,描繪以及隱含表象之外社會與歷史涵構間之關係,期作為日後景觀保存與規劃之目標基礎。
第16卷第3期
朴子溪圍潭溼地復育工程對景觀生態之影響
陳本源、黃耀祿、蘇細煌、陳亮元
嘉義縣朴子溪圍潭濕地於民國94年9月1日至95年8月31日,進行環境景觀生態棲地之復育工作,此生態工程包含堤防綠化美化、濕地整建、蚵殼賞鳥步道的建置。目的是希望藉由改變濕地內部水道,讓水流流經更多地區,擴展濕地面積,增加底棲生物,吸引候鳥來此棲息,以期恢復以往的盛況。而蚵殼步道建置,可讓民眾更容易親近觀察濕地生態。本文之主要目的在研究溼地的動植物資源、生態系關係、及生態工程過程中對濕地生態的影響,包括植物、鳥類、魚類及甲殼類棲地環境及數量的變化。我們以嘉義縣朴子溪圍潭溼地為對象,透過長期的資料蒐集及田野生態環境監測,研究該濕地在景觀工程前、中、後期的生態變化。研究結果顯示,植物種類共30科89種,溼地內以茳茳鹹草、巴拉草、蘆葦、象草、空心菜為主要植物。發現鳥種共18科41種如綠頭鴨、琵嘴鴨、高蹺鴴及埃及聖環。圍潭濕地的水源來自朴子溪,其中魚的種類與朴子溪息息相關,調查結果有八種魚類及八種招潮蟹,濕地內泥灘地上到處可見彈塗魚及招潮蟹出沒,可見本區生態資源異常豐富,是個很有潛力的濕地棲息環境。研究亦指出景觀生態結構中,不同植群區塊與面積大小,會影響棲息鳥類種數的多寡,而生態棲地復育工程的進行對濕地景觀生態有明顯的衝擊。
休閒生活型態與幸福感─以公園使用者為例
侯錦雄、林宗賢、王乃玉
鮮少公園使用者之相關文獻探討居民之休閒生活型態,與居民使用完公園後之情感反應。本研究的目的為探討公園使用者之休閒生活型態與幸福感組成,以及休閒生活型態與幸福感間之關係。透過台灣中、北部公園之現地問卷便利抽樣調查,分析結果顯示,居民之休閒生活型態是由安全實用、冒險刺激、社交外向與固定安穩四個構面所組成;而使用公園後之幸福感則包括生活滿意、生活認同與生活勝任三個構面。後續以休閒生活型態為分群變數,可將公園使用者合理區分為刺激喚起型、社交流行型與保守計畫型三種類群,且不同休閒生活型態之公園使用者在「生活認同」與「生活滿意」幸福感構面同意程度有顯著差異。上述研究成果建議,公園使用者具有明確的休閒生活型態與幸福感內涵,且休閒生活型態為一有效之市場區隔變數,公園經營管理者可針對不同休閒生活型態之使用者,設計不同之經營管理策略以提昇其幸福感,進而貼近健康優質之生活。